第04版:基础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0年7月27日 星期
杭州市胜蓝实验小学:
携手村校共享优质课堂


□本报记者 朱 丹

近段时间,杭州市胜蓝实验小学的8名教师组团研发了一批网络同步课程,这些课程被上传至网络,分享给了远在百余公里以外的临安区河桥镇小学石瑞校区。见到屏幕中熟悉的面孔,石瑞小学的师生们已经开始期待新学期的同步课堂了。

胜蓝实小副校长潘燕莉介绍,作为省数字教育资源应用实践基地学校,该校近年来开展了基于移动终端的精准教学实践,并依托互联网实现了与省内外多所结对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自从去年与石瑞小学结成“云”上帮扶学校以来,该校更是不断输出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出了以同步课堂为主、微课程推送为辅的跨区域协同结对模式。

据了解,石瑞小学距离杭州城区130公里,整个校区仅42名学生,在校教师10人,师资力量薄弱,是一所典型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为了让偏远山区的孩子们也能享受到优质资源,胜蓝实小将自主开发的线上微课程悉数推送给石瑞小学的师生,其中既有涵盖小学数学一至六年级的拓展性课程,也有语文、科学、美术等学科的延伸内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个微课程都设置了具体的脚本、PPT、配套练习及答案。这些微课程的开展与实施过程,结对学校的教师们能够看得到、听得到、做得到,他们只需要结合学生学情进行个别化指导即可。”胜蓝实小教学处主任刘琴霞说。

当微课程真正进入石瑞小学的课堂后,胜蓝实小的教师们发现,该校的微课程并不能完全满足这所乡村小学的现实需求。刘琴霞分析,微课程的即时性较弱,教师的指导往往滞后于学生的困难,比如学生在英语课上发音错了,教师们往往做不到当场给予纠正;同时,微课程的针对性不强,由于石瑞小学缺乏美术、音乐等专职教师跟进教学,微课程无法解决其燃眉之急。对此,胜蓝实小迅速调整帮扶方式,一方面提高微课程的适宜性,另一方面则在同步课堂上下足功夫。

两所学校差异大,尤其是在课程设置、学生学业水平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如何才能实现城乡学生同时同步参与课堂?考虑到并非所有学科、教学内容都适合同步课堂教学,胜蓝实小针对数学、音乐两门学科的同步课堂进行了试水。课堂上,由胜蓝实小的骨干教师执教,两所学校同一年级的学生分别在各自的直播教室同时上课。就这样,一个网络和两块屏幕让城区和乡村的学生成为了“同窗”:执教教师可以通过屏幕清楚地看到石瑞小学师生的教学场景,并对屏幕那一头的学生进行提问、及时指导;而屏幕两端的学生之间也可以交流和互动,仿佛置身于同一间教室。

有了先行经验,胜蓝实小逐渐拓宽同步课堂的学科覆盖面,从刚开始的两个变为多个,几乎囊括了大部分学科。“对于执教教师来说,上好同步课堂并非易事。”潘燕莉告诉记者,每次同步课堂之前,两校都要进行频繁的沟通,胜蓝实小的执教教师不仅要全面掌握两个班学生的学情,还要了解石瑞小学教师的教学风格和特点,“基于此,每堂同步课都会形成一式两用的教案,这让执教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课堂把控力以及与学生的互动能力,同时便于结对学校教师提前准备好课堂所需的教具,并在课堂中做好辅助教学工作。”

随着帮扶工作的深入,胜蓝实小同步课堂的形式愈来愈灵活。两校根据实际情况,或是课程长短相结合,或是直播录播穿插进行。今年“停课不停学”期间,石瑞小学的全体学生被编班进入胜蓝实小,城乡孩子一起进行在线学习。无论是线上课程,还是线下作业,两校学生享受到的均是同等的教育资源。

不仅仅是同步课堂,两所学校目前已经实现了管理共进、教学共研、信息互通。过去这一年,两校还同步开展了教学基本功比武、师德师风培训、心理健康建设等活动。“事实上,在帮扶的过程中,城区学校并非是一味地‘输出’,乡村学校的特点和优势也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在潘燕莉看来,城乡学校之间更像是差异互补的教育共同体,“接下来,两所学校将挖掘出更多的同步课堂资源,比如,利用石瑞小学周边的自然资源,共建中草药基地,以该校为主课堂,面向城区学生同步开课。”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