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备受社会关注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对比此前的草案一审稿、草案二审稿,其中对校园安全、网络保护等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作出了进一步规定。校园安全工作一直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一直以来,我省在完善校安管理制度上下足功夫,尽力尽心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即日起,本报推出“保护未成年人 聚焦校园安全”系列报道,本期刊出上篇——
□本报记者 叶青云
近年来,各地有多起校园欺凌事件被媒体披露。这些恶性事件的存在,不仅给宁静的校园留下了一道道伤痕,也成了摆在校园安全管理工作面前的一道刻不容缓的难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9年发布了《数字背后:结束学校暴力和欺凌》报告,基于144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结果,报告提出,最近一年内约有32%的学生遭到至少一次的欺凌。欺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学业成绩均会造成较大的消极影响。
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且近几年呈现低龄化、群体性、反复性等特点。专家认为,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和背景虽然比较复杂,但一般可归结于三个方面:学校德育的缺位、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社会不良风气的渗透。
学校坚守德育主阵地
草案二审稿规定,对严重的欺凌行为,学校不得隐瞒,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这在极大程度上能遏制校园欺凌“捂盖子”与“和稀泥”的问题发生。而省教育厅早在2017年8月,就联合其他8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园欺凌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其中就有与本次草案二审稿所提相符的内容——“对严重的欺凌和暴力事件,要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报告,并迅速联络公安机关介入处置。”此外,通知明确指出“中小学校具体负责实施和落实校园欺凌治理工作。各学校要制定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制度,将其纳入‘平安校园’建设统筹考虑”。
实现校园零欺凌,重在防范、管理和教育。目前,多数学校采取专家讲座,以及德育课、班队课、心理健康课等形式,引导学生辨别和远离校园欺凌,告诉学生遇到欺凌时该如何保护自己。
东阳市外国语小学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学校自2012年推行“大手牵小手”活动以来,校园里处处可见一大一小牵手的身影,其乐融融。“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为人父母者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会被别人家的孩子欺负。”在校长卢雁红看来,营造互帮互爱氛围,有助于从源头上杜绝校园欺凌的产生。“这项行动的价值还在于德育的可传承性。‘小手’感受到‘大手’的呵护和关爱,等到有一天他们成为‘大手’时,也会把这种温暖和友善毫不吝啬地传递给新生,为弟弟妹妹做好表率。”
“学校必须注重中小学生的情感教育,开展丰富有趣、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加强学生对家庭、学校、同学间的眷恋之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瑞安市莘塍东新学校教师李茂春曾对校园欺凌现象进行过多年研究和调查。
家庭教育、社会责任不可缺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曾做过一次中小学校园欺凌现状调研与政策研究。调研显示,超过40%的教师认为发生校园欺凌事件最主要的原因是家庭教育不当或缺失,有30%左右的教师认为是社会氛围影响、法治教育薄弱等客观原因。与此同时,近八成学校选择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等途径,帮助家长了解相关知识,增强监护责任意识,提高家长防治能力。该中心办公室主任庞红卫在调研报告中指出,学校需加强与家庭及社区的协作,在发现校园欺凌问题时,要报告给学生的家长和教育局相关部门,寻求共同解决,“家长控诉时,学校要虚心倾听;学校要积极公布本校应对校园欺凌问题的措施等信息,寻求家长理解”。
“事实上,有不少校园欺凌的受害者本身在家庭当中也感受不到温暖,或者说家长对他们的关注度是比较低的,这导致他们遇到问题后,胆子很小,不敢也不愿说出来,这给校园欺凌的持续发生提供了温床。”杭州市清河实验学校校长周芸佳提出,不当的沟通方式和不良的家庭氛围都有可能成为校园欺凌的诱因。“所以防欺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家长跟孩子的沟通一定要通畅,要给孩子的成长更多关心。如果家长每天跟孩子都有一些有效的交流,那么就算有情况发生,也能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
“要改善校园欺凌的现状,需依赖多方面力量的支持与配合。媒体也应担起社会责任。”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校园欺凌”研究团队表示,网络媒体应对发布内容进行严格审核,注重学生隐私的保护,对校园欺凌事件不夸张渲染,以免误导大众对相关信息产生过度敏感或极度恐慌情绪,不利于政府及学校方面防治工作的进行;影视媒体可借助自身吸引力,赋予作品符合当今时代主旋律的进步精神,坚决杜绝恶俗及暴力文化对青少年的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