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基础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0年6月10日 星期

当技术融入劳动教育,会发生什么?


□本报记者 朱 丹

近年来,随着劳动教育日渐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劳动教育提上日程。有别于传统的农事劳动教育,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实施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类教育的过程中,尤其突出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培养。在许多人看来,这也是当下劳动教育的重点与难点。

据了解,早在2012年,我省就依托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构建了以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为目标、以作品设计和制作为主线的劳动与技术教材新体系。自2018年以来,省教育厅教研室联合浙江大学共同培育一批试点学校,合作开展了以技术与设计思维为线索的劳动教育实践探索。那么,劳动教育如何链接技术与工程设计,进而推动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升级?近日,省教育厅教研室举办了一场劳动与技术关键问题解决暨设计课程推广会,分享了试点学校在教育实践中的经验。

新时代劳动教育更强调创造性劳动

“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劳动者的特征发生了变化,不仅要具有创新精神,还要具备设计与实践能力。”在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张丰看来,新时代劳动教育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体力劳动,而应追求有思想的劳动、有智慧参与的劳动,“探索技术与工程设计教育是当下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路径,也是转变育人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路径”。

省教育厅教研室教研员管光海分析,劳动教育在强调通过亲历实践发展劳动观念的同时,也注重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跨学科学习;而技术与工程教育中的创意、设计、实践、产品等重要属性和要素可以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技术与工程设计以设计思维的方式面向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在劳动教育的视角下,技术与工程设计教育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能在学生综合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他说。

目前,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劳动内容不断增加,相应地,技术与工程设计逐渐为教育所需。近年来,作为试点学校之一,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基于劳动与技术课程,开展了设计教育探索,并构建了涉及六大领域20余门课程的课程群。从信息智能领域到航空航海领域,从电子遥感领域到工艺人文领域,该校通过项目学习的方式,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掌握不同的劳动技能。

像这样链接了技术与工程设计的劳动教育,让师生们都切身感受到社会进步已经极大地拓展了劳动的内涵与外延,劳动并非是低端的、原始的体力劳动,而是充满趣味性、创造性和体验感的实践活动。在会上,与会者交流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试点学校的本土化探索,对于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探索我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与地域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设计思维培养成为创造性劳动的抓手

拐角防撞器、坐姿提醒仪、食堂静音提醒器……走进杭州市胜利实验学校,“偶遇”学生们创造的这些作品,往往会被他们的创意实践所打动。该校教师认为,未来学生既要有面向问题形成创意的能力,也要有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法。为了将创造力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教师们在设计课程的实施中摸索出了“五步曲”——创意选题、项目启动、迭代优化、安装测试及成果物化。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找到了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从而积累了一大批富有创意的项目成果。

“无论从方法层面、思维方式层面还是创新过程层面来看,设计思维都是一座连接问题伊始和解决问题的桥梁,它在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张旭生指出,在具体的教学应用中,设计思维为学生提供了完整的思维方法和工具策略,从而帮助提升学生的认知技能和创造力。

“两年多来,设计思维贯穿了学生项目式学习的全过程。其间,学生逐渐形成综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他们的创造力也有了明显提升。”杭州绿城育华亲亲学校教师陈燕燕告诉记者,该校成立的项目组研发了一套基于设计思维的STEAM学习流程。“这样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单个学科,它还可以运用于多学科、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中。比如,在劳动教育中融入设计思维,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面对现实问题,强化知识的实际应用。”她补充说。

张旭生认为,未来,设计思维将是构建创新型社会公民劳动素养的要素之一。“事实上,将设计思维引入劳动教育,与STEAM教育、综合实践等课程融合,并不在于培养工程师,而是在于探索教育教学的变革,逐步从偏重‘学术取向’的学习向兼顾‘应用取向’的学习发展,从‘知识积累’的学习向同时注重‘素养发展’‘思维发展’的学习发展,使学生真正走向全面发展。”张丰说。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