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前沿观察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0年3月25日 星期

教育要树立全面的质量观
——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教授

□本报记者 言 宏

近日,就未来如何落实义务教育全面质量,记者采访了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教授。

袁振国表示,目前,有些人对教育质量理解有些偏差,比如把教育质量仅仅理解为学业成绩。经过疫情之后的反思,人们应该用新的视角看待教育质量。正视疫情中暴露出的国民综合素养的一些缺陷,如盲目跟风、缺乏独立判断能力等。“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再来重新探讨中国义务教育全面质量的落实问题,特别有价值。”袁振国说。教育的功能在于育人,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主动发展和终身发展。教育要树立起一个全面的质量观。

谈及如何认识中国义务教育质量,袁振国的语气很肯定:“中国义务教育质量在世界范围内是比较高的,我们不要妄自菲薄。”他认为高质量主要表现在三点:一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学业水平比较高;二是义务教育的公平水平比较高,尤其是薄弱学校提升很快;三是中国的教育体系比较优秀,特别表现在教师的水平之高上。

在袁振国看来,中国基础教育经过了“有学上,效率公平兼顾”“上好学,更加关注公平”等两个阶段,目前进入了追求“更高质量,更公平”的新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对教育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是为了培养创造未来的人。”袁振国说。他认为高质量教育应该是学习投入、学习体验和学业成效的累积。未来,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在“拓展、深化、提高”六个字上下功夫,“即从认知能力向社会情感能力拓展、从基本素养向核心素养深化、从全面发展向提供适合的教育提升”。

培养社会与情感能力,让学生更成功幸福

研究表明,对人的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具有极大影响的是处理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能力,是心态和性格,人们常称之为情商,学术的表述是“社会与情感能力”。一直以来大家比较重视知识能力的培养,而未来会更重视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袁振国认为,社会与情感能力表现在情绪控制、沟通协作、复合能力、与人交往、思想开放等,具体来说要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加强人的责任感,提高管理领导力,增强同理心、同情心、善良心等。

社会与情感能力如何测量?面对记者的疑问,袁振国介绍了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基于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研究成果建构的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测评框架。包括:任务表现(尽责性);情绪控制(情绪稳定性);协作(亲和性);思想开放(开放性);与人交往(外向性)。每个维度又确立了不同的测评指标,任务表现的指标包括成就动机、自我控制、责任感和毅力;情绪控制的指标包括抗压、乐观和情感控制;协作的指标包括同理心、合作与信任;思想开放的指标包括好奇心、创造力和宽容度;与人交往的指标包括活力、果敢和乐群。除了五大维度之外,还有一项“复合能力”,即个人技能不同方面的组合,指标包括自信心、元认知和批判性思维等。

我们如何根据理论采取措施对孩子提供帮助?袁振国说,未来教育要着重研究不同年级或年龄孩子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水平有何不同;不同性别与家庭背景孩子的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差异是什么;哪些社会与情感能力能够预测儿童的成功或幸福;什么样的家庭环境能够促进孩子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如教养方式和家庭可获得的学习资源);什么样的学校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如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学校资源);什么样的社区环境能够促进孩子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如运动、文化资源与安全)。

培养未来人才的应对能力,必须高度重视认知能力和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保持这两种能力的平衡。认知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遗传的,后天改变的空间有限,而社会与情感能力主要是后天习得的,是可以培养的,因此,“对我们来说,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尤其需要强调。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可以成为发展素质教育瓶颈的突破口。”袁振国说。

培养核心素养,让学生走向学习的中心

核心素养是人们应对未知世界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经合组织教育报告认为,核心素养是以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袁振国说重点是要把学生的分散学习变成综合学习,增加任务学习、合作学习、项目学习等。学生“高分低能”被人诟病,就因为大量的学科知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解决复杂的真实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要向企业家学习。企业家们往往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却能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很强。

学校教育具体该如何做?袁振国提出三个建议。一是要整合学校课程资源,强化综合性,比如浙江省的科学课程和社会课程的综合改革。二是要改革学校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进行研究性、项目型、场景化的合作学习,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以便让学生的知识能力真正综合起来。教师的角色应该从演员转变为导演,教师不是自己表演,而是帮助、协助、欣赏学生表演,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学生应该从观众、听众席上走向教学舞台的中心,成为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增强自信,实现人格的独立。三是要加强教师的培养,让教师获得全面发展。教师要懂各科知识,有跨学科的能力,才能对学生进行综合辅导,因此要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科性的教师成为综合性教师。

在袁振国看来,人工智能时代人才的核心素养包括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信息处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这就要求基础教育要着力培养“更具互动性的人”,相应地也要求教师从知识灌输者、过程控制者转变成“心灵按摩师”“缺点转化师”“智能协作师”“综合评价师”“私房菜厨师”“实践动议师”等。未来,教育将更复杂、更富于情感性,正确的全面质量观的落实离不开教师,未来教师将成为心灵教练,更富有艺术性。

提供学生适合的教育, 让学生个性化发展

“要在面向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的基础上做到个性化因材施教。”袁振国说,具体来说是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要强调人人成功,人人出彩。促进所有人的发展,点燃每个人心中的火焰,使每个人充满成功的希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就可以为学生个性化成长带来很大便利。

“人工智能时代,网络就是学校,终端就是课堂,能者就是老师。线上教育等形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生动和个性化的教育,也意味着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人员、固定内容的学校教育正在向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员、任何内容的‘泛在教育’演变。”袁振国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基础教育将从现有的“以教定学”发展为“以学定教”,从“知识本位”发展为“素养本位”。

在空间上,学生要能自我学习,要有自主的活动,要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规格,不能万人“一刀切”。培养有个性的学生从哪里入手?袁振国说,自由选择课程,给学生更多成长的跑道;多元性评价,让学生特点成为亮点;主动性教学,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我展示发生;自主性活动,开展模联等社团活动,进行更具互动性的“人”的教育活动。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