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教师周刊·论文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0年1月17日 星期

区域随班就读儿童同伴接纳状况的改善策略


□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韩 莉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学业的顺利完成,以及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随班就读儿童的同伴接纳状况作为融合教育质量的构成要素,是随班就读教育质量能否提升的前提与保障。针对区域内随班就读儿童同伴接纳状况不容乐观的现状,笔者提出以下改善策略,以期为提升融合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一、跨界思维&协同联动:行政支持下区域生态化支持保障体系的架构

区域各个政府部门的跨界参与和联动推进,是提升随班就读工作质量和改善随班就读儿童同伴接纳状况的前提和保障。区域政府要加大行政支持力度,统筹教育、医疗、康复等资源的综合调配与管理;加强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与监控,确保政策法规的有效落实;强化对教育成效的督查评估。

同时,加大行政部门的联动力度,合力建设生态化支持保障体系,尤其要确保基于多部门、多学科联动的专业技术力量的支持:一是要联动教育、医疗、康复等行政部门,建立医教结合背景下跨教育、医疗、康复等领域的专业团队;二是要联动教育业务部门,组建跨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等学科的研究团队;三是通过开展跨领域、跨学科的融合教育研究,形成各方支持的合力,提升融合教育质量,改善随班就读儿童的同伴接纳状况。

二、多维融合&全员介入:学校支持下随班就读儿童学校适应能力的培育

要让随班就读儿童得到来自同伴的感情支持和接纳,随班就读学校应从学校层面上进行顶层设计,从教育教学的各个维度营造全员参与的融合教育氛围。学校要发挥行政管理作用,从文化环境、育人观念、教学环境等多个维度全方位营造融合教育氛围,倡导教师从教育教学活动和评价等方面进一步探索融合教育的实施路径,形成学校全员理解、尊重、接纳差异的共识,将融合教育理念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为随班就读儿童提供正向关注的受教育环境。同时,区域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要加大巡回指导的力度。发挥区域专业团队的技术支撑作用,指导资源教师开展个别化教学,提升其教学能力与实效,促进随班就读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提升随班就读儿童的社交技能;加强对随班就读教师开展差异化教学的指导,增加随班就读儿童在课堂中的学习机会,增进随班就读儿童与普通儿童的互动、合作、交流,改善其同伴接纳状况。

学校要明确校内各个行为主体在随班就读工作中的角色意识,全员介入,提升随班就读儿童的学校适应能力。资源教师要进一步明确角色意识,在提升学校随班就读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要协助班主任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接纳环境,要向学科教师渗透教育理念、提供各类障碍类型的教育策略与方法,以保障随班就读儿童在班级和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帮助其树立积极的形象,促进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要为随班就读儿童提供心理咨询与行为指导,尽可能对随班就读儿童的障碍类型和特征所显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导,发掘潜能,提升其自我行为管理的意识,减少随班就读儿童的适应不良等问题,鼓励随班就读儿童尝试自我支持。同时,资源教师、班主任和学科教师要立足岗位实际,积极研发面向普通儿童的障碍理解教育的相关课程,通过绘本阅读、障碍体验活动等途径,开展形式丰富、生动的障碍理解教育活动,增进普通儿童对各类障碍的了解,改变普通儿童对随班就读儿童的偏见,改善普通儿童对随班就读儿童的接纳状况。

三、课程图谱&家校联网:家庭支持下随班就读工作接纳现状的改善

通过访谈发现,60%以上的资源教师认为工作开展的很大一部分压力与阻力,来自与随班就读儿童同班的普通儿童的家长。说明普通儿童家长对随班就读工作的认识不足,对随班就读儿童的接纳度低。随班就读儿童的同伴接纳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普通儿童家长对普通儿童的负面影响。因此,积极争取普通儿童家长对学校随班就读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是改善随班就读儿童同伴接纳状况的一个重要路径。

随班就读学校尤其要健全家庭教育工作制度,加大对家庭教育和家校合作的研究,构建有效的家校联系网络,从而形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要着力建立家庭与学校的积极互赖关系:一是要丰富家校沟通的渠道;二是要优化家校沟通合作的载体与效能,结合随班就读工作开展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通过家长学校、家访、家长会、家委会活动等路径,提高普通儿童家长对随班就读工作的参与意识,增进普通儿童家长和随班就读儿童家长相互间的理解。同时,学校要引导随班就读儿童家长积极参与学校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挖掘随班就读儿童家庭的潜能,有效配合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实施,努力发挥家庭教育应有的作用,为随班就读儿童创设有效的家庭支持系统。

四、科技赋能&深度研修:技术支持下区域资源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要改善区域随班就读儿童同伴接纳现状,必须要探寻“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研深度融合的多维实施路径,强化个性化的深度研修,提升资源教师的专业素养。随班就读儿童显著的个体差异增加了资源教师开展个别化教育工作的难度,而区域规模化培训往往无法满足资源教师的个性化研修需求。要缓解这一矛盾,就需要拓展研修路径,发挥信息技术的助力,汇聚资源,拓展学校教师自我研修途径,凸显学校的参训主体性,因“资源”生“智慧”,聚“智慧”融“资源”,实现区域规模化培训与资源教师个性化研修的有机结合。

开展基于“未来教室”建设的远程实时技能性培训。立足学校实际需求,在原有区域教师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发挥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和学科教研团队的力量,以提升资源教师问题行为的功能性分析和干预能力为核心,研发针对不同障碍类型的实操性课程,以减少随班就读儿童的不良适应行为,改善其同伴接纳状况。开展基于云应用的优质研修资源共享,采集国内外优质资源,按照随班就读儿童障碍类型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分类整理,逐步形成“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优质研修资源库,加大优质资源的积累与利用。开展基于“闭环结构”运作的网络平台互助培训,鼓励教师在参加集中研修和开展自主研修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随班就读儿童各个障碍类型的研究与实践,鼓励将自主研修后形成的内化成果上传平台;通过动态的平台互助培训,形成资源教师“研修→内化→回馈→研修”的学习闭环,促进教师个性化学习、深度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提升知识体系传递的效率,提升资源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促进各种障碍类型的随班就读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