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教经纬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12月2日 星期

高校通识教育要跳出误区


□李伟言

近年来,许多高校越来越重视通识教育,并在体系建构上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然而,在通识教育的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理解和实践层面上的偏差。

要办好通识教育,先要了解通识教育的来龙去脉和价值所在。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不同于专业教育培养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通识教育致力于培养健全人格的人。具有这种健全人格的人,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开阔的社会视野、善于自省和批判性的思考,能以充分的价值反思安排自己的人生方案,积极参与和推动公共生活的改善。

通识教育有着悠久的传统。纵观教育的历史,先有通识教育,而后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人类分工更加细化,专业教育才开始蔚为大观。同时,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也并不是两种平行的关系。专业教育需要以立人为目标的通识教育为基,方能避免给人的发展带来偏狭。

遗憾的是,目前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除了数量上的不足,还在建设质量、课程定位上存在一些误区:

一是把通识教育片面理解成各种鉴赏、博物教育。笔者发现,鉴赏课和博物教育在一些高校通识课程中占据了很大比例。虽然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增加学生的生活趣味和艺术修养,但距离健全人格还有一定距离,尚不足以体现通识教育本来的意涵。

二是把通识教育片面理解成传统文化教育。通识教育固然不能回避传统文化,但并非传统文化教育。通识教育必须植根于全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因此不能缺少西方的视野,否则通识教育只能培养学生拘囿的眼光,无法以批判性和建设性的方式应对变化的世界。且就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而言,也须经过批判性的价值辨识,方能进入课程体系。

三是把通识教育片面理解成跨学科教育。通识教育固然要打破专业的藩篱,给学生以广博深厚的知识基础,但通识教育并非跨学科教育的同义词,通识教育不是致力于什么知识都通的教育。其一,知识浩如烟海,不能把追求知识的宽广度作为通识教育的要义;其二,通识教育之根本在于健全人格的培养,尤其是公民理性和参与能力,其中包括了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能对事物进行严谨的分析,客观、理性地认识现实和传统。因此,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围绕健全人格这一根本。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也只能根据这一点来判断。没有价值的贯通和导引,所涉知识领域越多,个体越有可能陷入思维的琐碎细节之中。

四是把通识教育片面理解成创新创业教育。经由通识教育培养的人才,固然要强调其创新力,但这种创新是作为一种人格特质而存在的,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通识教育更不是创业教育。通识教育是立人,而非传授技艺,更非帮助学生就业,若离开了人之为人的根本,纵使内容再前沿、实用,也不是通识教育。

除了这四个方面,部分高校还存在通识课程开设的随意性强、课程之间缺乏内在逻辑关系等问题,这些都成为制约通识教育质量继续提升的瓶颈。

或许我们可以借鉴国外高校在通识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做法。比如哈佛大学确立了以下四个领域的通识教育课程:美学与文化、历史社会和个人、社会科学技术、道德与公民。哥伦比亚大学则在通识教育体系中设计了如下模块:当代文明、文学人文、艺术人文、音乐人文、科学必修、全球核心必修、大学写作、外语必修和体育必修等,旨在给所有专业的学生提供对文学、哲学、历史、音乐、美术和自然科学领域重大思想与成就的广泛视角,并且强调内容取自各个领域的“重大思想和成就”。

要切实改进高校的通识教育质量,需要高校增强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依赖于高水平的师资,依赖于大学人文精神的生长。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