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4版:叙事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11月8日 星期

我的课堂已不再是我的课堂


□占洪良

如果将我站上三尺讲台这20年的专业成长拍成一部微电影,我想主要的镜头是在课堂内完成的。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跟西湖有关的第二首诗——”我开门见山。

学生应道:“《题临安邸》。”

“好,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学习诗词要做好四件事:一是会读,二是会写,三是知其意,四是悟其情。接下来,请大家先跟我读一遍整首诗。”

我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之后是齐读整首诗。学生读得很整齐,也很响亮。我很满意,然后是抄写。

我在黑板上抄写全诗,学生拿出本子,认真地跟着抄。

“那么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诗里哪些地方你不理解?比如,‘邸’是什么意思?‘几时休’是什么意思?”

学生举着手,用手肘咚咚敲着桌面:“我知道,我知道。”

但基本上是我一个人来解答,因为怕学生说不好,白白耽搁时间。

“大家看看,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班里瞬时变得鸦雀无声,我很满意。

“看来,这首诗还是很好理解的。好,我们一起来写写每句诗的意思吧。”我一边讲解,一边在刚才板书的空行中写下白话译文,写完让学生多读几遍。

“在诗的背后,又有些什么深层含义呢?”我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这是一首政治讽喻诗。公元1126年……”

十几年前,我的古诗词家常课大体上就是这样开展的。这是我参考了其他教师的做法,再根据自己对古诗词教学的理解,设计的一套自认为行之有效、似乎有理有序、也应该无可指摘的教学程序。

循序渐进,逐层深入,从字词句段篇引向不同的侧重点:或情感朗读,或写法引导,或字词积累,或人生感悟……我让学生学什么,他们就学什么;让他们怎么学,他们就怎么学。

工作头几年,我“摸着石头过河”,一如既往地贯彻着自己的教学思想:授业、解惑,将知识种子操纵自如地播撒给学生,设计出一堂又一堂这样的课。说实话,我始终没觉得有什么问题。直到有一天……

这是大约10年前,一节三年级下册的科学课,我和学生们走进《动物生命周期》单元,学习第一课《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从这一课开始,贯穿着整个单元学习,也贯穿着整个学期的活动重头戏是——养蚕。然而,对于养蚕,我实在知之甚少,想到的只是翻阅教学参考书,或者上网搜索相关信息。突然我想到一个人……

课前,我走到徐琦航的课桌边,俯下身子对他说:“听说你家过去是养蚕的……等会儿上课时,你给大家说说你在养蚕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吧,你准备准备……”他答应了。

上课后,我让全班学生掌声欢迎徐琦航为大家作“养蚕经验报告”。

站定讲台,徐琦航将科学课本摊开,平放在讲台桌面上,瞟了一眼,然后视线离开书本,笑着望向大家,娓娓道来:“养蚕,要注意的方面很多,特别是在刚开始的时候。第一,不要把来自不同地方的蚕放在同一个箱子,因为蚕原来的生活环境不一样,携带的病菌也可能不一样……”

徐琦航顿了顿,低下头看书。我带头鼓掌,学生跟着,掌声比刚才更加热烈,大家脸上都露着钦佩的神色。

“第二,蚕都要放在干净的箱子里,不能放在脏的箱子或长期不用的箱子里。”徐琦航泰然自若地说了很多要点,比如“桑叶要新鲜”“要及时匀蚕”等。每一点都讲得很充分,还举了很多生动的实例,学生们听得都很入神,竟然比听我的课还认真。

徐琦航每讲完一个要点,学生们都不由自主地热烈鼓掌。

讲完八大要点,徐琦航补充说:“我今天能想到的就是这些,希望大家好好养蚕。如果以后有什么问题,可以来问我。”

我一看时间,他这一讲,竟足足讲了30分钟。我觉得,这30分钟是我上过的所有课中气氛最好的30分钟。于是,我带领大家再次鼓掌。

原本,我只是想让课堂的形式能够变得多样一些,未曾想过要设计一堂体现学生自主的课,然而课堂效果实在让人出乎意料。我在心里惊叹:徐琦航这般小小年纪,在他那小小的身体里,竟然蕴藏着如此巨大的能量。徐琦航如此,那其他学生呢?或许每个学生的潜能都不容小觑吧?教师如果给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空间,他们可能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句我曾经无数次听到却一直不以为意的话,就这样突然窜进我的脑海。我发觉自己的教学视野是多么狭隘,教学观又是何其僵化与陈旧。

之后,我着魔似的阅读大量的教育类报刊和书籍,我读王崧舟,读于永正、读窦桂梅、读薛瑞萍……涵泳我的知识与底蕴,拓宽我的思路与格局。我沉潜,我苦思,我借鉴,我寻求……我的教学样态实现了蜕变,我摒弃了原先的“钓鱼式”教学,我不再是课堂上的“首席执行官”。在我的课堂上,学生成了中心。

去年,上《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我鼓励学生们踊跃提问,学生们就问了一大堆问题,很多都问得颇有价值。我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尝试着自己寻找答案,几分钟以后全班交流。

经常听人说高年级学生不愿举手,但在我看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啊。在我的课堂里,学生们举手都很积极。

问题是学生提的,解答的也是学生,感悟更是来自于学生的内心。“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在这样的课堂中,我再也不是课堂的中心。在课堂中,我好像变得无足轻重。

我只是偶尔地跑跑龙套,或做个调节气氛的主持人,同时做个毫不吝啬赞美和鼓励的热心观众。

在我的课堂上,常常有学生争得面红耳赤,或者几个学生联合起来,批驳我的观点……

学写说明文,我让学生躲到校园某个有植物的角落去写;教学《最后一分钟》,我把操场上的主席台当作舞台,请学生三人小组合作朗诵;讲场面描写,我跟学生打起了篮球比赛;关于诗歌的综合性学习,我将其组织成一场学生个人风采的展示活动……

教师不见了,其实是教师的滔滔不绝不见了,苦口婆心不见了,颐指气使不见了,高高在上不见了。

占洪良

常山县第一小学教师

衢州市学科带头人

常山县优秀班主任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