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2版:论文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9年7月12日 星期

打造校园“六智慧”,助升“惠教慧学”实效


□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 王姣慧

根据《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精神,为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智慧教育工作部署,仁爱中学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智慧教学活动,构建新型教育教学服务模式。

我校信息化建设非常早,并积极与外部力量合作,建成数字化校园系统等一系列信息平台并成熟运行。但一直以来,学校各大系统独立运行,缺乏统一的数据管理,多用户、多密码等问题给师生使用带来不便,数字化校园瓶颈的突破迫在眉睫。

为此,学校部署规划了由数字化教育向智慧教育发展的步骤,在各级有关部门支持和指导下,构建了较为完备的信息化体系。整个校园网络以“万兆为主干,千兆到桌面”架构;建设标准IDC机房,购置6台高性能服务器;共建设34个多媒体教室、1个微格教室、1个阶梯教室、1个平板教学班级。教室设备包括超短焦液晶投影机、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机及网络中控系统等。

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坚持“问科技要效率,问设施要功能,问智慧要产出”,始终以智慧教育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出智慧校园应“惠教慧学”,即在大数据、智能化的引领下,以智慧学习为最终目标,充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立足于当前实际需求,我校致力打造校园“六智慧”,即通过信息化手段,构建“智慧管理”“智慧教学”“智慧实践”“智慧教研”“智慧文化”“智慧服务”,最终服务于师生教与学的“惠教慧学”。

1.智慧管理

学校构建了一套覆盖全校工作流程、信息化协同的管理体系,通过管理信息的同步与共享,畅通学校各业务的信息流,实现“管理自动化、教学精准化、服务科学化”,突出“以人为本”理念,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学校致力于创建集功能教室、教务、安全、后勤等一体化的智慧校园。实现教师和学生管理、教学、学习、生活等主要活动一站式服务,提高对师生和对社会的服务水平。

2.智慧教学

教育改革的关键内容是课堂教学改革。我校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三助式”教学方式,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作部署。

(1)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创设平板示范班。结合大数据平台,以多元化微学习模式,精准推进教学资源积累;整合数据、丰富个性化的校本资源库;构建先进实用的在线教学平台,创造自主、协同和探究的智慧学习环境,建立能进行师生有效互动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2)依托个性化大数据,搭建校本资源库。搭建一套学校本地使用的集体在线教学资源平台和校本资源库,实现大数据下的备课资源管理,开发个性化的校本资源,共享优质资源,解决教学资源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3)开发线上微课堂,改变教学评价方式。搭建生动有趣的基础微课和专题课程平台,拓宽学习维度。在学习测评和评价方面,实现智能组卷、个性化电子错题本等,大数据下精准分析,结合综合素质测评系统,将测评过程进行量化和精准分析。

3.智慧实践

我校一直采用线上线下模式,积极创设“虚实结合”生态学习环境,开发特色课程,利用拓展课形式,让素质教育理念落地。在这一措施引领下,我校机器人教学经过多年实践努力,已经成为省级试点。

最近几年,我们坚持STEAM教育理念,利用创新实验室开展“神奇3D打印”“智能小M”等拓展课程,开拓学生视野,进行人工智能方面的科普和深度教学,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碰撞。我校创新实验室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活动和交流场所,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各种形式的创新实践。

学以致用是学校变革的出发点,每一次变动,都要让学生成为最大受益者。我校坚持“惠教慧学”理念,鼓励引导学生打造“智慧空间”。近百名学生先后在区、市学生“智慧空间”评比中获奖,今年我校“智慧空间”应用更是荣获教育部颁发的荣誉。

4.智慧教研

采用线上线下模式构建网上教研活动平台,建立虚拟教研社区,进行跨校公开课教学、跨校虚拟教研等多种协同教改模式的创新探索。

5.智慧文化

通过信息化手段,对校园文化进行顶层设计和展示。在“学习型社会”“全民阅读”“终身学习”的时代氛围中,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出打造“数字移动阅读”校园智慧阅读系统,使教师成为阅读的引领者,家长成为阅读的分享者,学生成为阅读的受益者。

6.智慧服务

“联合教育,家校共享”是家校联合的核心理念,学校以“一云多屏,多终端联动”技术为基础,即一个教育云平台,电脑、手机、Pad、电视共享云端数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通过信息化技术互联互通,开创全新的学校、家庭联合教育运营模式,共同呵护学生成长。

教师通过家校多屏互动平台,每天用5~10分钟,把育人知识分享给家长,使家长在家更好地辅导孩子学习和陪伴孩子成长。

综上所述,我校把打造“六智慧”校园为智慧校园的发展策略,让智慧校园“惠教慧学”成为最终目标,推进我校教育教学管理、教学科研、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努力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