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1版:论文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9年6月28日 星期

科学教学中等待艺术的策略研究


□台州市路桥区横街镇中学 洪荣兵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日渐推进,教师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有了很大的转变。但也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大容量、快节奏往往被认为是课堂的亮点,教师为了按照课前的预设完成教学进度,常常不顾学生的接受情况,强硬地把学生拉到自己预设的问题中来,急急忙忙地往前赶。

笔者认为,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的教学,并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而教学等待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教学等待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急于求成,为学生预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进一步的理解、消化与反思中进行自主建构,最终达到提升学生思维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笔者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了相应的应用策略研究。

一、在“认知生长”处,引入等待

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结构不是直接内化的结果,而是主体与客体间通过内部的协调、创造而建构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而达到的动态平衡过程。然而在头脑中认知图式的重建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使思维受阻的某个问题,这就是所谓的认知生长点,这些“点”的解决起到承上启下、重建知识结构的作用。这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把握时机,有意识地放慢教学脚步,耐心等待。在等待中,教师应适当地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索而解决问题,扫除认知生长盲点。

如“质量与密度”和后面的“压强与浮力”,“压强与浮力”就是“质量与密度”知识的提升和应用,从浮力公式F浮=G排=m排g=p液V排g就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先后承接的关系。为了赶进度,若学不好前面的“质量与密度”知识,学生就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压强与浮力”的知识;教师在教授时还要花大力气对“质量与密度”等前面的知识进行复习。可谓事倍功半。如若教师在教授“质量与密度”时能适当放缓,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学生定会把知识学得更透彻,为后面的学习扫清障碍,实现高效学习。

这就要求教师要耐心等待,慢慢引导学生自主更正、自主领悟,走出认知生长的盲点。

二、在“错误生成”处,捕捉等待

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有耐心,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和方法,仔细倾听学生的叙述,针对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分析错误原因,使他们在不断犯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尝试和创新,进而增进情感体验。

例如在“物体浮沉条件及其应用”的课上,让学生分析物体沉底时的受力情况时,笔者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作出了沉底物体受力的示意图。该生认为物体只受到重力和浮力两种力的作用,显然忽略了容器底部对沉底物体的支持力。这里笔者并没有直接说学生做错了,而是让学生考虑一下:“物体为什么会沉底,沉底物体需满足什么条件?”学生回答:“物体下沉是因为受到的重力大于浮力。”笔者又问:“重力大于浮力,沉底物体受到了一对不平衡的力的作用,能在容器底部保持静止吗?不要轻易回答我的问题,你可以再仔细想想。”这位学生沉思一会,恍然大悟。

三、在“实验”中,耐心等待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概念、理解规律,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实验前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实验器材;实验中要等待学生把现象观察清楚。笔者对那些短暂、观察有难度的实验现象会重复几次或在教室内走一圈,让每位学生都可以观察到,或者借助于多媒体再现、放大,或者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实验后,教师尽量不进行分析、归纳并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讨论时间,让学生自己下结论,构建知识框架。

如在探究“哪些物质能导电,哪些物质不能导电”的实验中,有6个小组认为“铅笔芯能导电”,有3个小组认为“铅笔芯不能导电”。当听到其他组认为铅笔芯能导电时,最初认为“铅笔芯不能导电”的小组感到很惊奇,开始埋头做实验。那就等等,让他们继续探究吧!笔者走到那些认为铅笔芯能导电的小组中,问:“为什么说铅笔芯能导电?”有的说“把小灯泡接在电路中,小灯泡会发光”,有的说“把铅笔芯接在电路中,电流表会偏转”。这时2个认为“铅笔芯不能导电”的小组也用实验证明铅笔芯能导电,但仍有1个小组通过实验认为“铅笔芯不能导电”。这时,一个动手能力较强的男生说:“不可能的,我来帮你们做。”笔者发现,该组实验的这支铅笔芯太长了,便提醒了“灯不亮,一定没有电流吗?”那位男生果断把电流表接入电路中。结果是,灯泡不亮但电流表发生了偏转。

四、在“智慧发展”处,把握等待

课堂教学应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积极的认知信息加工者。学生智慧的发展需要教师的介入,但教师不能直接规定学生智慧的发展,学生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智慧。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等待的时机,在重视学生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的同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相信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自主体验中享受智慧发展的过程。

静摩擦力的问题是初中生的易错点。上课时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桌子静止在地面上,这时给它一个大小为5N的水平力推它,没推动,问桌子受到摩擦力大小是多少?”笔者刚说完,就有几名学生答:“受静摩擦力大小是大于5N。”另外有学生说不对。笔者假装说:“真的难倒老师了,到底哪个对呢?不管你现在有无答案,都不要着急说,想想我们用什么物理知识去解释它?”只要学生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很多相关类型的题目。经过等待,学生深入思考后,教师选择了一名平时中等成绩的学生回答。这名学生分析得很到位,其他学生也表示认同和理解,这个问题的解决显然是令人满意的。假如教师立刻对答案进行反驳而没有等待,那么全班学生都丧失了一次思考的机会。假如最先回答的学生答对了,也可以等待,我们可以追问:你的依据是什么?其他同学也可以得到一次思考的机会。

当学生面对的问题没有思路或“执迷不悟”时,教师不能干等,这时要做出适当引导,给学生指明大致的方向。如果学生还是“执迷不悟”,这时教师不妨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桌子此时的状态是怎样的?要想保持这个状态的受力情况是什么?”说完这些,学生基本都有了思考的方向。

总之,教师适时引导是对等待的提升和完善,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催化剂。但同时应注意的是,教师在引导时切忌反复强调、不停地说话,以免打乱学生的思路,应在引导完毕后保持安静,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维环境。对较难掌握的方法、知识点的教学,教师要学会等待,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分散难点、多轮循环的办法,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的认知能力慢慢提高,逐步掌握知识点。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