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叶青云
在刚刚过去的秋天,建德市航头中心小学的一年级学生收获了校园生活中的第一份硕果:入学时获赠的蔬果种子,经过亲手种植可以采摘了。校长饶建军说,每年新生入学,高年级的学生都会向他们赠送自己收集的种子,这已经成为该校推进农耕德育以来标志性的“传承礼”。农耕德育,作为这所山乡小学的一张金名片,在2018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经验名单上赫然在列。
“春耕秋收,万物循环,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农耕文化,本身就是一部浸润学生心灵的大自然教科书。学校德育以此为核心,就是希望学生在知农、敬农、爱农的过程中,感受农耕文化中蕴含的勤劳朴实、善良厚道、勇敢争先的品质,成为‘向勤、向善、向智、向勇’的少年。”饶建军说。
建德是农业重镇,可是饶建军却在一次面向学生的调研中发现,虽然他们的家庭大部分务农,学生本人却既不会种田又不辨菽麦。“农民的孩子怎能不知田间事?”饶建军说,推行农耕德育的初衷,就是让学生知道,家传的东西不能丢。
2014年,学校开始探索“九陌四品”农耕校本课程。“九陌”是田间小路之意;“四品”则是学校类比作物生长规律,为学生提炼的一年四季德育主题,即一季品勤,二季品智,三季品勇,四季品善。学校每周都会安排固定课时授课,全校教师、熟悉农耕知识的家长及农业专家都是指导教师。课程配有分年段的自编校本教材,一、二年级是介绍农具的《陌上利器》,三、四年级是展示学生参加农耕课程情景的《陌上童影》,五、六年级是反映农耕文化创意的《陌上匠心》。其中,“陌上童影”还被评为浙江省精品课程。此外,学校还将农耕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和社团活动之中,诞生了《陌上阳光》和《陌上脉动》教材,让学生多方位、更系统地参与到农耕德育中去。饶建军说:“我们的思路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农民,而是希望他们能亲近大自然,掌握一些农业知识、生存常识。”
学校为校本课程的实施建立了多个农味十足的阵地,比如阳光廊、九陌小农场、家庭自留地等,最值得一提的还是校内的农耕博物馆。这个校内博物馆占地400平方米,藏品逾千件,分为围垦岁月、农具变迁、创意农业三部分,馆内农耕器具都是师生捐献的。不同的农具上方,还悬挂着教师编撰的不同的德育寄语:做豆腐用的石磨上是“清清白白豆腐身,堂堂正正做人心”,砌黄泥墙的工具上是“墙一层一层砌,德一点一点立”,编草鞋的木机上是“编心田稻谷之魂,引心间美德之源”……行走在馆内,不仅能了解农耕文化的时代变迁,更是接受一场涤荡心灵的洗礼。
“农村孩子对‘九陌四品’课程中的器具和场景是熟悉的,对于家人的乡言俚语也非常亲切。”学校教导主任夏仕忠说,挖掘农耕文化并将其应用到德育上,用家人感知来进行品德教育,学生会豁然开朗,变“轻农”为“亲农”,并感到由衷的自豪。
学校把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本土文化引入校园,组成农耕德育的活动元素。“农村的劳作和生活方式遵循的是应时、取宜、守则、和谐这四大内涵,因此学校就让学生在不同季节参与不同的农耕、民俗体验和实践活动。”饶建军介绍。
四个季度农耕体验活动各具教育思想,依次为“尊重规律,勤为本”“因地制宜,智为用”“遵守规则,勇当先”“团结协作,善立身”。活动安排种类众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我为草莓代言”“乡村毅行”“小小农民运动会”等。
而最为学生期待的是每年迎元旦时的农具体验活动。教师们会把农耕博物馆中的农具抬到学校操场上,还把家长请进来,手把手地教学生使用。一时间,压冻米糖、打麻糍、舂年糕……整个校园人声鼎沸,学生们俨然过了个好吃又好玩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