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中学 吕驾宇
如果发生地震,逃生时只能带一样东西,你会选择什么?对此,日本人的解答是非常统一的——非常持出袋(地震应急包)。 袋中装有人们在避难过程中最低生活保障品以及逃生必须品:确保三天需求的饮用水和食品、简易防滑手套、毛巾套装、应急手电、防风防水双头火柴、逃生绳、防灾应急高频哨……非常持出袋一般放在门口触手可及的地方,而为了确保紧急时刻出门不忘携带,日本人自小反复接受训练,让其成为一个融入生命的下意识动作。 这个非常持出袋可以带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第一,任何安全教育都需要具体的载体。要葆有危机意识,要加强安全防范——这也是我们经常强调的,但往往这样的强调只停留在语言层面,显得形而上,比较抽象,比较笼统,至于怎样才可以让自己遇危不乱,遇险不死,则缺乏具体细致的方法指导。一个人,要生存,首先得有水,得有食物,得有逃生工具,这些都是常识。而一个非常持出袋,简单实用,很好地将这些常识和通识具体化、可感化。 第二,安全教育的切入点应该是小的。生命安全当然是大事件,但事关成败的,往往是极微小的切入点。非常持出袋里存放的水和食物数量是三天的生存保障。为什么是三天,而不是三十天?我想除了确保反应的灵敏性,一定还涉及精确选点的科学性:发生灾难后的头三天,是最艰难的三天,拥有了这三天,也就拥有了获救的可能性。 除了非常持出袋,在日本,家家户户还拥有一本防灾手册,内容涉及日常必备的防灾用品清单,如何防止地震时家具倒落,在断气断电断水情况下的应急对策,等等,内容很丰富,但正是这一个个小小的点,连缀成一条条长长的生命线。 第三,安全教育应该是习惯养成教育。为了确保发生灾难时不忘去取非常持出袋,日本各个市町都设有采用各种高科技手段仿真的“防灾馆”。政府部门每年组织民众到防灾馆接受避难训练,将规范动作变成民众习惯,而绝不会将演习变成演戏。这正所谓,平时多烧香,临时就不用抱佛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