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县马站镇第一中学 吴笔建
我参加过一些教学评比活动,很多是现场备课、上课,比拼的主要是教学设计和课堂机智。那么,上公开课不试教行不行?上个学期,我就斗胆上了一节这样的公开课。虽然完成了预定的教学任务,但或多或少暴露出一些问题。用同事的话说:“这才是真正的常态课。”
这是一节“运动和力”的复习课——矿泉水瓶中的科学。我先让学生利用桌上的矿泉水瓶,设计出实验,并且用“运动与力”的相关科学原理进行解释。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教室后面又坐着一大批听课教师,学生压力山大,耗费时间大大超出预设。根据几个学生的任务单,有的学生写出了几点,有的只写出一点,我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总结,囊括了本章节所有知识点。
任务二是让学生根据矿泉水体积计算出其重力。这涉及七年级上册密度的相关知识,可是一部分学生关键时候掉链子,证实旧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其实此类型题目平时有过训练,准确率还蛮高的。
任务三是制作水火箭。这改编自中考题,增加了一道说理题,让学生去碰一下硬骨头。通过视频,让学生把水火箭从升空到降落分成几个阶段,利用相关科学知识逐一进行分析,再根据因果、逻辑关系,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从现场任务单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不能在短时间里全部完成,毕竟对七年级学生而言,确实不易。由于时间有限,只能让学生口头表述,通过师生互动、不断地补充完善。
任务三是一项综合性训练。应用“运动和力”的知识,解释从水火箭升空到落地过程。回避能量转换关系,缩小范围,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有条理地分析解释。由于没有资料可供参考,只能自己编写答案作为示例。细心的同事指出:“在惯性作用下”表述不科学、欠规范。始知命题教师是何其艰辛,每一个答案都需要字斟句酌,逻辑严谨。每一道原创题的背后,都有一个强大团队在支撑。
课后同事提出了一些宝贵意见和建议。静而思之,这堂课问题颇多:对学情估计出现偏差,在细节方面处理得不够;改编的题目没有经过检验,难度系数把控不准确;复习课中的提升超出学生实际水平和能力;说明题训练,对七年级学生的确是个很大的挑战;手机同屏时,信号欠稳定,导致操作不顺畅;由于课堂容量过大,生生互评时间花得较少;巡视时发现错题不能够充分展示、纠正……
对一节公开课而言,如何把握课堂生成与教学目标预设之间的关系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同行。如果充分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就无法完成预定教学目标;反之,如果只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就会被教学预设牵着鼻子走,忽视宝贵的生成性资源。这是一个两难处境,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也,但又必须在刹那间作出定夺。
课前我曾精心制作了一个水火箭模型,并且提供了一些参考资料,让学生课外拓展制作水火箭,以培养动手能力,体现STEM理念,也相信会吸引师生眼球,但由于时间仓促,只能忍痛割爱。
曾经,开课的首要任务是寻找课件,然后根据课件,理清思路,编写教案。本次公开课我反其道而行之,回归教育本真。先定思路,再写教案,最后做课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创的东西如果没有经过课堂实践检验,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足。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存在一定风险。参考借鉴现成的教学案例,更能稳中求胜。
毫无疑问,每一节精彩课堂教学,都需要一个优秀团队的打磨,毕竟个人的力量有限。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对每一节课而言,都会有我们无法预料的生成。没有打磨过的课堂,总会显得有点粗糙,但不失为一种纯真,更能体现课堂原生态。如果课后能够及时地进行反思、交流,何尝不是一笔宝贵财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