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校园视窗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8年9月5日 星期

庸俗化的教育口号要不得


□胡加良

教育口号,代表着一定时代的教育理想及教育主张。就如古代有孔子的“诲人不倦,因材施教”,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柏拉图的“心灵加理性就是真理”。这些熠熠生辉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给人以启迪。

可近几年来,却出现了一些庸俗的口号,甚至有一些名师、教授提出“将学生当女婿、儿媳培养”的口号,将学校教育家庭化,师生关系血缘化,从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到婆婆妈妈,不免令人叹息。

有学者说,像培养女婿一样培养学生才是有“爱”的教育,这未免荒唐。虽说“无爱不足以为师”,此爱为大爱,非私爱,不是将学生按自己的标准进行打造。教师之爱是职业之爱,不是一己私心。我们所培养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所要承担的是民族复兴大业,而不是尽孝于各种婆婆和妈妈。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但这种“爱”不是单方面的、强权的与自以为是的丈母娘式的“爱”,教育的底线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自信心的维护,能让他们的学校生活免予对知识学习的恐惧,免予对“教师婆婆们”的恐惧。

教师尊重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教师自身不一定“完美高大”,但应为人正直、品德高尚,力求符合学生的期望,能让学生亲近。要让学生亲近自己,热爱学习,教师既需要教育情怀,又需要教学艺术。由此才能谈得上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不是丈母娘对女婿、婆婆对儿媳的私爱下才有的教育状态。教师特别要对自以为是的、正当的、善意的丈母娘式的关怀进行质疑和反思,要更多地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只有成为自己的主人,自觉、自主、自愿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社会的需要去发展自己的个性和自我实现时,真正的自我完善才会成为可能。“使人成为人”的符合“人性”的教育过程才能变成一个培育自由精神、自由意志和自由能力的过程,而不是成为教师心目中“女婿、儿媳”的过程。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