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2版:课堂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6月29日 星期

老师告诉学生不如学生告诉老师


□苍南县马站镇第一中学 吴笔建

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三章《神经调节》一课,有一个测试反应快慢的活动。

内容如下:“1.测试者0刻度朝下突然松开直尺,被测试者仅用拇指和食指将直尺夹住;2.记录被测试者捏住位置的刻度,重复做2次,求出3次实验结果的平均值。被测试者捏住位置越靠近直尺下端,说明反应越快……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问题影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因此笔者一开始就引导学生规范操作。

“这有什么科学依据呢?”我问。

学生A:“直尺显示刻度越小,说明下落距离越短,下落时间越少,就说明反应速度越快。”

“如何控制直尺,使它的下落初速度相同呢?”

学生B:“让直尺从静止状态自由下落即可,初速度为零。”

“实验能否独自一个人操作,左手拿直尺,右手捏直尺?”我问道。

学生C:“不可以,因为自己左手什么时候松手,大脑会作出判断,右手立即作出反应,无法测试出真实的反应速度。所以必须要两个人合作,实验数据才真实可靠。”

我接着提问:“对被测试者还有什么事项要补充呢?”因为活动要求中没有指明,学生一下子陷入沉思中。

我请学生D走上讲台配合我进行演示。

D拿着直尺,第一次实验时,我把手指放到直尺的0刻度线处,第二次放到8厘米处进行实验,结果两次测量数据相差很大。我问学生:“这样测试可行吗?”

学生一下子反应过来:“这样不好,应该捏在0刻度线处,方便直接从直尺上读出示数。”

按照学生指出的操作要领,我们又重新测试了几次,数据偏差仍然很大。我问学生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学生纷纷比划着、讨论着。几个细心的学生举手示意,学生E回答道:“在几次实验中,老师的拇指与食指距离不同,影响了反应时间。我与同桌讨论了一下,认为两指之间距离控制在3厘米左右比较合适。”

“这个建议不错。”我肯定了学生的答案,“那么被测试者还应该注意什么呢?”

看学生似乎理不出头绪来,我让学生F配合演示,当F放开直尺时,我右手顺势下移把直尺捏在手中。还没等我发问,学生大声叫起来:“右手不能移动。”

“是呀,右手不能移动,那我们就放在桌子上,这个高度应该差不多。”我点击课件,出示活动注意事项,在图片上标注:测试者直尺自由下落,被测试者手靠桌上,指距3厘米,对准直尺0刻度线。

同时,我把教材中的活动内容做了小小变动,由易到难排列。1.看直尺夹直尺。甲学生盯着乙学生,当乙学生一松手时,即用两指夹住直尺。2.数数夹直尺。甲学生一边按2、4、6、8……顺序数数,一边盯着乙学生,当乙学生一松手时,即用两指夹住直尺。3.闭眼睛听指令夹直尺。甲学生闭着眼睛,当乙学生发出指令后,即用两指把直尺夹住。每个活动测试3次求平均值,最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结论。

由于前面铺垫到位,指令明确,学生活动井然有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以前,我会直接告诉学生操作注意事项,或者直接展示课件,然后让学生分组实验。因为学生只是接受语言或文字信息,不能及时转换成能力,致使操作失误明显增多。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要逐一进行纠正,耗时增加。

改进后的实验方案,是在教师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创设错误情境让学生进行分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