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2版:课堂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6月29日 星期

为什么课外书读得不少, 阅读题和作文还是扣分很多


□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朱华贤

“老师,我的孩子课外书读得真不算少,每星期至少一本,可考试时,阅读理解题总是被扣好多分;作文呢,也挤牙膏似的,总是在凑字数,扣七八分是常态,你说这是为什么?”作为语文教研员,经常有学生家长向我诉说困惑。

有些语文教师也有类似的问题: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几乎每周都要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美文,或朗读它们给学生听。照理对写作文应该有帮助,可不见得有什么效果。

阅读似乎成为得不偿失的事,白白地浪费宝贵时间,这是哪里出差错了呢?

须申明的是:这个问题本身多少有一点急功近利。但就当前这样激烈的竞争格局而言,希望通过课外阅读来提增考试分数,任何人都应该给予充分理解。于是,人们习惯于把文本理解和语言运用能力看作是第一需要,最好是立竿见影出奇效;在此基础上,实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塑造人格等精神目标,作为第二需要。

仔细思量,人们在对待阅读上主要存在三个误区。

一、把学生阅读与成人阅读完全等同起来

学生课外阅读与成年人的业余阅读是有区别的。成人阅读纯属消遣娱乐,可以只注重文章内容是不是有趣和新鲜,只要读的时候有味道,读后用不着多思考;而学生阅读肩负两重使命,一是了解内容,即“写的是什么”,二是体会形式和语言,即“是怎么写的”。

学生阅读完一本书后,有必要进一步想一想:它究竟好在哪里?哪些方面值得我学习?从而对值得学习之处多读几遍,仔细研究一番。

如果教师没有刻意引导学生思考,几乎没有学生愿意这样去阅读,毕竟太费力了。最近,我问了几位四年级学生,他们刚刚学过《中彩那天》,“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你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都学过了,是吧?请说说,这篇课文好在哪里?”

这几个班级中的优等生面面相觑,无言以对。我又问:“评价一篇文章好不好的标准是什么?你们说得出来吗?”对此,他们搔破头皮,只说了“有好词好句”和“语言优美生动”两点。

语言教材是文选型的,学语文是从阅读一篇篇具体的文章为基础的,可学生连文章好在哪里都搞不清,能学好吗?

有的学生课外书是读了不少,但很可能只是把它当作消遣性读物,用成人那种心态和方式在读,只停留在浅薄的对故事梗概或主要人物的认知层面上,没有读出它的“好”来,就像囫囵吞枣,虽然有一个入胃穿肠的过程,但一点也没有消化吸收。

如果要把阅读上升到思想和能力的层面,就要改变阅读的心态和方式,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去阅读。读过之后,教师和家长要引导他们想一想:这本书你那么喜欢,到底喜欢它的哪些地方?如果一时说不上来,可引导他们思考内容(人物、思想、感情等)、形式(结构、思路、情节)、语言(用词、句式、修辞)上有什么特色。如果能经常问问这三点,那么课外阅读就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实实在在的帮助。

二、搞不清楚命题意图和解答方向

中小学语文试卷中,阅读理解题比例通常占三分之一,通过一道一道的题目检测学生有没有读懂这篇文章,是否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形式和语言上有什么特别之处。优秀的语文教师,拟题一般都会从这样两方面着手:一是宏观(文章整体)、中观(段落)和微观(句子或词语);二是内容(人物、感情、立意等)和形式(结构、情节、表达方式等),只有兼顾这两个方面,检测效果才是科学合理的。否则,就是在出偏题怪题。

所以,能不能正确解答,关键在于能不能真正读懂文章。答题技巧几乎不存在。如果学生能读懂文章,能品鉴出了其中的妙处,那就不用担心做不好阅读题。

三、有些学生总是在生产一个又一个半成品

阅读题是检测理解能力,追求的是精准和到位;写作是检测语言运用能力,追求的则是独特与创意。阅读和写作虽然都属能力范畴,却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能力,相关而又不完全等同。

阅读理解受到文本制约,发挥空间相当有限;写作虽然也受到题目或材料限制,但它的灵活性相对大得多。新意是文章价值所在,没有新意,就没有价值。课外阅读经典时,应当与写作对接起来,其方法是作一些比较与思考:这篇文章与同类文章区别在哪里?哪一点是它的新意所在?如果在平时的阅读中经常有这样的对接,那么,在写作中也就自然而然地会寻求新意,追求独特,作文水平就是这样提升的。

再说作文本身。有些学生书读得很多,对别人的作文评头论足也很在行,可自己却写不好作文,很大可能是因为眼高手低。这些学生作文一篇一篇地写,却总是在生产一个又一个半成品,没有一篇是认真构思、反复修改的精品佳作。

作文能力的提升,不能低层次重复,而是要一点点向上突破和超越,追求完善。宁可少写几篇,一定要花大力气,重点写好若干篇精品。写过几篇好文章,信心就会大增。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