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教经纬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7年12月25日 星期

思政教育有了“新面孔”
浙商大新开“习近平法治思想”课八百人选报

□本报通讯员 林晓莹

最近,浙江工商大学因为学生选报人数过多,把一门通识课直接搬到了学校大剧院。什么样的课程这样受欢迎?

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浙商大新开出了一门通识课程“习近平法治思想”。课程信息上传选课系统仅仅两天,选报人数就超过800人。“一般通识课人数大多控制在100多人,打破常规开设800人大课堂的形式在浙商大还是第一次。”该校教务处处长厉小军说。

实际上,这门课的走红正是学校践行“课程思政”,让思政教育由“第二课堂”转向“第一课堂”的写照。

不固守说教,

课堂有了鲜活之气

“习近平法治思想”第一节课课前15分钟,剧院的上下两层就已坐得满满当当,来晚的学生只能坐在过道或站在后面。授课的徐祥民教授上课风趣又不失严谨,不时赢得学生的阵阵掌声。徐祥民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来源、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精髓、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思想的体系及其构成三个部分进行了深入讲解。听完第一课,金融学院学生小赵说:“老师讲的通俗易懂,让我们非法学专业的学生也深刻认识到了法治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厉小军说,曾经学生眼中“枯燥乏味、板起面孔说教”的思政课,经过多年改革,已经完全刷新了过去的刻板印象。戴道昆是学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授课教师。每节课上,除了讲解书本上的内容,他还不忘给学生布置如“为什么我们需要道德”等有现实意义的讨论话题。他希望通过这些话题,让学生学会主动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促进自身成长。

每个学期思修课的第一次课上,戴道昆都会提早一个小时到教室观察学生,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二字来看待迟到问题,“我不会点名,因为守时是一个诚信问题,我的建议是提前来教室”。在他的提醒下,学生们对守时更加重视。这门“不点名”的课几乎次次是全勤。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于希勇认为,教师要改变“我说你听”的传统授课模式,唯有让学生在丰富知识的同时提高思辨的能力,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才能使思政教学入脑入心,真正产生效果。学校思政课教师开始探索“基于作业的教学互动法”“时事评论教学法”“微电影竞赛”“情景剧教学法”等新方法,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据介绍,浙商大马克思主义学院近年所开的每一门公共选修课,几乎都会被学生“秒选”,多门课程甚至一座难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思政课教学不能再‘墨守成规’。党的十九大精神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学校党委书记金一斌表示。

全员全环节育人,

为青年“磨亮”底色

在浙商大,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一节思政课或是几位思政课教师。学校把思政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多背景、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进来。如有海外求学经历的教师,结合自身经历,通过中西方制度和文化对比,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中国特色;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师结合讲授中外文化交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管理学院教师则将管理学理论与党史相结合,编写“红色教案”,讲授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梦;人文学院教师指导学生精读哲学原著,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我们培养的学生有一大部分是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提高大家的思想政治素质尤其重要。”金一斌说。今年,学校通过开设博雅讲堂,先后邀请了10名专家学者先后进校开讲,如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文学院教授刘勇的《五四新文化的经典意义》讲座,以及以红色电影为主题的“小鲜肉的粉丝文化与主旋律的未来”等课程。

这个学期,浙商大又引进、新开了“中华诗词之美”“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人生·人心”“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解读”“在历史坐标上解析日本”“中国看世界”等课程,选课的学生达到5000余人次。金一斌认为,这些课程有助于学生了解国情、了解国史、了解世界,更好地把握这个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实现青春梦想。

为了鼓励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参加思政实践,浙商大还将“卡尔·马克思杯”思政理论知识竞赛由院级升为校级,扩大影响力与参与面,为晋升为省级学科竞赛奠定基础。近3年该竞赛参与人数逾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