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贤
文章以什么取胜?记叙性的文章以材料的新颖、情感的真挚而取胜,论述性的文章以思想的独特、观点的先进而取胜。教师所写的文章如教学随笔、教研论文,通常是以表达思想观点为主,如果老调重弹,拾人牙慧,其意义近于零。那么,教师的先进理念和新锐思想从哪里来呢?
首先,从实践中来。正如毛泽东文章中所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这段话也符合教育的实际。实践出真知。每位教师都应该敢于实践,勇于尝试,大胆探索。有一位上过一节大型公开课的教师不无幸福地告诉我:“自从上过这一次课,写出了好几篇文章。”这是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公开课是高强度的实践,磨课,试教,再磨,再试……在这个循环过程中,思想的碰撞相当厉害。新的实践,必然会碰到新的问题;有了新问题,必然会去寻求新的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新智慧的火花就有可能擦亮,与众不同的、科学的、进步的、时尚的思想,就可能应运而生。“宝剑锋从磨砺出”,说的就是这个理。
其次,从学习中来。一个人的实践毕竟有限,要想拥有更多的先进理念和思想,还必须不断地学习,看一看别人的东西,可以避免走弯路。但别人的思想毕竟不属于我们自己的发现和创造,因此,在学习时要作深入的思考,看看自己能不能突破和延伸。教师的学习不能仅限于自己的学科或行业,作为教师也不能只读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不能只听教育专家的讲座,而是要尽可能博览群书,广泛涉猎。
我经常到图书馆去看各种报刊,包括非教育类的。一次,我从《编辑学》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编辑在审稿过程中存在着心理定式的文章,忽有所悟。我想到了语文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存在着同样的心理定式问题。比如一个学生连续写了两三篇好作文之后,教师就会觉得:这个学生的作文都是优秀的。于是,以后改他写的作文也往往给予高分。由此,我写了《作文批改中的心理定式及其克服》一文,由于视角独特、观点新颖,很快得以发表。此文就是学习借鉴的结果,而且学的内容来自教育之外的领域。
再次,从思考中来。思考不只是托着下巴想一想,也不只是碰到难题找一找。许多教师都明白:反思最能促进成长。优秀教师的思考,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常态化。教研活动上在思考,平时上课也在思考,有事没事心里总有疑问。二是勤于用笔。思考有深浅,光用脑子想一想,往往会搁在浅滩,如果静下来用笔写一写,就有可能涉足深潭。三是敢于怀疑。敬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不排斥时尚但不盲从时尚。既要大胆怀疑,又要小心求真。
常常听人说:某某文采很好,其实对于文章而言,文采是次要的,思想才是第一位的。当我们拥有新锐而独特的思想之后,还怕写不出精彩华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