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饮食结构、舌尖文化是影响一个民族繁荣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最不易被察觉的因素。日本人最早提出“食育”的概念,2005年6月,日本正式颁布《食育基本法》。目前,“食育”的理念正悄悄地走进中国的课堂——
□本报记者 池沙洲
婴儿生下来就会吃奶,但一个人进餐的能力是靠后天培养的,我们都有过小时候被大人训练吃饭的记忆。时代不同了,“如何正确地吃”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当Herbert Stone博士走上讲台之后,播放了十几张PPT,描绘出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人群口味有多么不同,其中有33%~35%的人无法区分出不同的茶叶。近日,在杭州良渚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了一场国际食话(Food Talk)论坛,主题涉及食育怎样影响孩子的未来。
就像对音乐和美术,对食物的欣赏能力,需要从小培养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浙江工商大学教授饶平凡接过话筒后,称赞了一把拥有50年食品评定经验的Stone博士。他回忆有一年请Stone博士到他的家乡福州喝茶,其实是测一测这个美国专家是否有“真才实学”。结果,Stone博士将8种茶的口感全都区分出来了,在场的人无不拜服。 饶平凡说,现在的中小学有音乐课,有美术课,但没有食育课。父母带孩子去学习乐器,训练画画,学音乐是为了训练耳朵,学美术是为了训练眼睛,父母不指望孩子成为大艺术家,只希望孩子提高艺术欣赏的灵敏度,因为只有具备这样的条件,才能就此打开一个新的世界。但孩子们对食物没有敏感度,很多孩子只是喜欢重口味。“有一次,我带学生去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吃自助餐的时候,一个学生拿了整盘的火腿肠,竟然满脸喜悦。”饶平凡直摇头。 过去粮食不够吃的时候,许多学生会买整箱的可乐、果冻、方便面,现在食品变得丰盛了,但人的舌头似乎并没有准备好,我们的舌头还属于“野生的舌头”。
就像早年人们对雾霾无感一样,现在我们不知道“食育”这回事 不注重舌头的训练,不懂得食物的选择,后果已经非常严重! 2016年4月2日,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上的研究报告,收集了从1975年到2014年的数据,发现在过去的40年里,全球的肥胖人数从1亿500万上升至6亿4100万,而中国的男性肥胖人数为4320万人,女性肥胖人数为4640万人,高居全球第一。 而据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今年8月12日的一份报告统计,全球超过20亿人超重或肥胖,自1980年以来,超过70个国家的肥胖率增加了一倍,中国、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的儿童肥胖率增加了两倍。儿童肥胖率最高的是美国,接近13%,但肥胖儿童人数最多的是中国,达到1530万人。 发展中国家经济刚刚走上快车道,民众摆脱贫困获得了丰裕的食物,就立刻招致了肥胖危机的侵袭。那么,在发达国家,人们是怎么应对这一课题的呢? 在日本,食育是一项国民运动,也是学校的必修科。小学教师会专门讲述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烹调方法,以及餐桌礼仪、环保理念,并让学生进行体验。 意大利在幼儿园的专用花园里种植蔬菜、花草,幼儿通过绘本、图片和实物了解各种植物。中小学则将食育融入各门课程。起源于1986年意大利的“慢食运动”(Slow Food Movement)强调抵制快餐文化。2016年7月26日,意大利邮政发行了一枚纪念意大利慢食运动30周年的邮票。 英国自2005年起推动一系列的小学饮食教育,包括编写食育课标准教材、开辟种植地、开设烹饪课,启发孩子对食物的了解。 在瑞典,食育是一项全民教育。瑞典是欧洲第一个政府发布《饮食指南》的国家,《饮食指南》内容有:建议国民有计划地购买食物、少吃零食,指导如何保存食物、有创意地利用残羹剩饭、尽可能避免食物浪费等。 …… 为了中国孩子的未来,上一堂“好吃的课”,食育课程在杭州生根 说起日本的食育计划,最有发言权的当然是日本专家了。论坛有幸请到了东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西成胜好,西成胜好自2012年起全职受聘成为湖北工业大学菲利普斯亲水胶体研究中心外籍特聘教授,对食物有相当深厚的研究。 说起日本的食育,西成胜好对世界第一长寿国的美誉颇感自豪。他介绍说,日本目前有6万名百岁老人。接着,西成胜好介绍起《食育基本法》颁布以来的情况,特别是政府部门、学校、幼儿园甚至个人,都会发布关于饮食方面的年度报告,使得全民食育的细节得到精确的统计。 加上志愿者教师的推广宣传,以及学校食育课程的开设,早期的一些问题,诸如年轻人不吃早饭、不吃家里做的饭菜、吃生肉等有风险的食品等,逐渐得到了改变。我们非常熟悉的将食物用颜色标识出来分为三大类,就是日本人的发明:红色(肉、鱼、奶、豆制品)、黄色(谷物、糖类、油类)、绿色(蔬果)。 对此,饶平凡呼吁:“中国应该尽快建立食育体系。”而他本人已经率先行动起来了,浙江工商大学食品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的研究团队联合“食话”论坛主办方的志愿者,全程参与了食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在杭州设立的第一个试点学校是浙江大学附属小学。 饶平凡介绍,该校课程体系已经逐步完善,尤其是感官训练课程深受学生欢迎,课程名额基本上都被秒杀。 而在这一领域做得最早的是东北三省,2014年,由黑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倡导和推广的食育课,在哈尔滨市香和小学正式开课,这是食育课程项目首次引进中国小学课堂。 在本期“食话”论坛上,和学校一起开发农业课程的“大地之子”项目负责人蔡艳芳,在中国最早倡导儿童免费午餐公益基金的邓飞等人一一作了发言。
上海市长宁区天山第一小学校长吕华琼是一(5)班的“首席品鉴师”。2017年开学第一天中午,校长和行政人员走进各个教室,和学生们共进午餐,尝试探索食物里的教育。
浙江大学附属小学的课堂感官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