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2版:课堂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12月1日 星期

这样,真的好吗?


□杭州市德天实验小学 孙佳丽

安静,真的好吗?

对于小学一线任课教师而言,每天平均有3~5节课的时间要和学生在一起,包括上课、管理学生的自学和午餐。他们大都希望学生们能安静些、再安静些,不想要一间嘈杂的教室。

教师们想尽各种办法来鼓励引导学生:安静才是正确的。对于不安静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警示甚至是批评。反观学生呢?一群心智未成熟但对周遭世界充满好奇的生物,在他们眼中,世界是新奇的,一点点轻微的响动都足以引起他们的高度注意,他们总希望和同伴分享刺激。

想要让这群小精灵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本身就是一项违背他们正常身心需求的不可能的任务。教师口中常冒出一句“你怎么废话那么多?”废话真的不能有吗?安静,真的好吗?

举手,真的好吗?

我想,没有一位教师愿意走进这样的课堂:学生们一声不吭地听着课,教师们自在讲台上各种演绎激情,但是下面始终没有任何反应和热度。教师们有时候生气了,会咆哮道:“你们听懂了吗?给点反应呀?”因为在教师们的心中,举手发言是推进课堂的正确打开方式。只有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师才会了解学生学习到哪个程度了,哪些还是学生未掌握的内容,哪些内容还需要加以强化。

但是,这样真的好吗?教师的一个问题扔下来,举手的学生回答了问题,课堂自然而然地会就着这个思路往下走。那么,其他的学生呢?一部分学生自己的思路被打断,被迫跟着大家一起思考新问题,这样的思考是随波逐流式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其实根本没有在思考,看见有同学回答了教师的问题,课堂问题解决了,自己也就放心了,没有必要再进行思考了。

看多了上课热热闹闹的举手问答,冷眼再看:积极举手,真的好吗?

听话,真的好吗?

记得小时候,我们被教育:在家听长辈的话,在学校要听教师的话。我们也习惯了这样的约定俗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要认真完成,教师要求的习惯要配合养成,教师提醒的禁区不能去碰……自然会有两种学生:听话的学生和不听话的学生。听话的学生总是受到教师的赞扬,并作为典型的正面教材;不听话的学生总是被贴上“奇葩”的标签,受到众人的冷眼。

听话,真的好吗?学生都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他们都有各自的前概念,对教师的任务要求也会有各不相同的反应。仅仅用听话来衡量学生的达成表现,这显然是不公允的。

安静的课堂、齐刷刷地举手回答问题、听话地做到教师的各项要求,能符合这样苛刻要求并做到完美的,我想应该是机器人吧。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