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2版:课堂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12月1日 星期

农村教育需要有点“农”味


□衢州市教育局 谌 涛

农村教育在国家多年的关注和扶持下,其面貌目前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其评价标准并不是“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而是“办得更像城区学校”。城市化取向忽略了城乡真实存在的差别,使农村教育脱离了农村的实际环境,农村教育的话语、指导思想是城市中心主义的。

农村学校目前普遍采用城市学校的教学内容、评价标准、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这表现在,国家统一编写的教材涉及农村的内容极少,所反映的绝大部分是城市的生活;城市学校的学生评价标准、教师评价标准,也广泛被农村学校采用,农村学校在标准制订的过程中几乎没有话语权;教研体系和教研杂志所推广的教学经验,绝大部分来自于城市优质学校,这些经验大量被农村教师采用,而农村教师的本土经验却被忽略,这降低了农村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农村学校的课程设置、师资管理、学生管理的方式也基本与城市学校趋同。

这种趋势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进步,也被当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表现,是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所倡导的。但在笔者看来,存在三大隐忧。

一、城市化取向背离了农村教育的现实。教育即生活,城市有城市的生活,农村有农村的生活,城市化取向的农村学校不再与农村生活发生联系,这给学生理解、接受、应用所学知识带来了天然的障碍。当前我国的城市化率仅为57.35%,如果忽略适应性的考量,农村教育的城市化取向极有可能是东施效颦,适得其反。

二、城市化取向损害了农村教育的信心。城市化取向让农村学生、教师、学校在起跑线上就处于不利地位,如在统一考试中,城区学生从整体水平看高于农村学校,也就更容易被社会认可;在教师评价中,城市教师更容易晋级晋升、教育经验更容易被推广。长此以往,农村学校的学生、教师就失去了信心,农村教育也就失去了信心。近年来农村的优质学校越来越少,从农村考入名牌大学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少,这与农村教育的城市化取向不无关系。信心比黄金都重要,失去了信心的农村教育,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三、城市化取向有可能加剧城乡教育在质量上的差距。尽管当前各级政府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加大了对农村学校的师资和硬件投入,但从现实效果上看,城乡教育质量的差异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的趋势。

农村教育接纳一部分城市教育是需要的,但是不能丢弃农村本有的优势,照搬城市教育的模式。农村教育有其内生的发展逻辑,如何挖掘当地教育资源、整理和继承长期积淀形成的农村地域文化,给农村学生更适合的教育,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开发农村特有的课程资源。在课程资源开发上,城市有自己的优势,农村也有自己的资源。农村学校应运用自身所处环境,开发实施特色课程,形成办学特色。包括在国家统一的必修课程基础上,运用农村资源开发特有的必修课程载体。采用生活化教学,让课程回归生活。如一些学校将当地的戏曲、民谣纳入拓展性课程,开设农田实践基地让学生体验农活,以学习农作物种植技术开发研究性课程、创造性地举行蔬菜运动会,或以农村资源为载体开展各种学科教学等,这些做法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接受、应用所学知识,又能增强学生对所生长的这片土地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二、建立农村教育教研系统。着眼农村教育的实际,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研究,对城市学校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适应性的鉴别和实验,推广适应农村教育实践的经验。城市教研系统与农村教研系统应采用并存融合的发展,相互借鉴,又适当整合,以形成普遍性经验成果。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多年来坚持全市性教研、教育教学比武(农村教师可以参加)与全市农村教研、教学比武(城市教师不能参加)并行,且教研成果和教学比武成绩等效的做法值得借鉴。

三、建立农村教育评价体系。教育评价体系具有导向作用,农村学生、农村教师、农村学校的评优、评先、升学应以人口基数为基础,与城市的各项指标保持一定的比例。农村的评价标准应加入针对农村教育特点的内容,使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遏制农村教育城市化取向,并不意味着要排斥城市教育。城市教育体系与农村教育体系,应既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又有相互学习、相互联系、相互融通的制度,从根本上激发农村教育的潜能,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