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1版:关注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12月1日 星期
专家、校长、作家、媒体人……
他们眼中“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都是什么


□本报记者 黄莉萍

十九大报告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句话重如千钧,清晰指明了未来教育发展的一大着力点。

那么,在教育人眼中,“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应该是什么?11月28日,耕耘在教育这片土壤上多年的专家、校长、作家、媒体人等,与《教师周刊》编辑部分享了他们思考中的未来教育:“我们要‘抱团’,努力让每个孩子享受适切自己的优质教育。”

当前教育生态需要改变什么

“学校的作用是什么?就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那么,教孩子‘会做人、会做事’应该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而我们很多时候却‘忘记’了教‘学做人’。”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俞正强提出了自己对学校“企业化行为”的困惑,“办一所新学校,只需找一个著名的校长、很好的场地,再挖一批名师就可以了吗?这样的‘名校’确实能吸引优质的学生,难道不也破坏了当地的教育生态吗?”他认为,这样的“名校”,培育不出善良而又努力的接班人。

“学校不能企业化,因为企业做事情要计成本,而学校育人往往是不计成本的。”在俞正强的思考与实践中,校长首先要保持善良和努力,并通过各种制度让校园逐渐有善良、努力的价值取向,“必须让教师在善良和努力中获益,学生才能有信心前行”。

“学校不能企业化,如校长跟教师之间应该是和谐的同伴关系,而不是企业老总和员工之间的关系。”浙江大视野教育图书有限公司负责人潘晓伟认为,当前教师生存的品质并不高,“要知道优秀的教师才能成就优秀的学校,应给教师更多的文化生长空间、自身价值体现的场所,校园应成为教师心灵栖息地而不仅仅是工作场所”。

“教育媒体应该关注教育工作者心中最重要、最高兴、最关心、最困惑、最反感和最希望解决的事情。”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校长黄雄坦言,这些年教育发展太快,教育工作者需要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究竟应该怎么做。“作为校长,我最反感很多与教育无关、却纷纷‘进校园’的硬性活动。校长需要更多的办学自主权。”黄雄认为,校长应能更独立地思考如何解决“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升学之间的矛盾”“优秀人才吸引困难与教师专业水平提升困境”“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践”……

对于黄雄提出的“提高校长的办学自主权”,杭州拱墅区青少年宫书记张敏深有体会,这位刚刚卸任校长职务,开始更多关注家庭教育的“网红”认为,“校长要花太多的时间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解决大量低效甚至无效的事情,却没有时间好好研究如何更好地办学”。

“关注教育后才发现,整个教育圈都缺爱。”《小别离》的作者、作家鲁引弓看到,现实中的教师缺爱、学生缺爱、家长缺爱,甚至关注教育的媒体都缺爱。“但我们在感受和体验教育的纠结的同时,也需要有信心。因为我们从事的是公众最关注的领域,只要我们做有温度的教育,就能被公众感知到。”鲁引弓认为,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需要各界“互相取暖”,一起来感受甚至创造新时代的走向。

如何打造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外来孩子,常常在教育质量相对薄弱的学校就读;低收入家庭孩子,其家庭往往无法支付校外优质教育资源的费用。应特别关注这些学生,让他们也能享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宁波效实中学校长裘建浩,也曾任教育局长。他认为,这些年,我省不断推动的教育均衡县市区、教育基本现代化、教师流动机制、农村教师特殊津贴等,都是推动教育公平,让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异不断缩小的举措,“成就是巨大的”。

“而在一所学校里,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合每位学生的教育,开发每位学生潜能的教育就是公平有质量的教育。”裘建浩提醒,要警惕课堂教学中的“新课习题化”现象,课堂少了探索、思考、分析的过程,只剩记忆、理解和简单的运用,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便无从谈起。“现实课堂对于学生来说缺少体验。如实验教学,把学生实验变成教师演示,最后变成电脑演示。”裘建浩认为,教育管理部门应不断优化教师评价机制,“有些评价机制是在培养教师功利心,而教师越功利,学生负担越大”。

“最大的公平,应把学生当作孩子看,如此才能眼中有人,有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真正的因材施教。”浙江省春晖中学校长李培明认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更应联合家长、社会等为学生构建成长共同体,大力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实践力、思想力。“什么是优质的教育,我认为关键是能否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源动力。这是我们应该追寻的教育精神。”李培明说。

“要实现有质量的教育,校长应有自己的担当。”杭州第十一中学校长倪子元认为,当下新高考和高中课程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校长需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足够的定力和制度自信,才能“戴着镣铐跳舞”,真正助力学生自主、多元发展,实现“培养兴趣、激发潜能、形成专长”的教育。

问题和困难都不少,但校长可以作为的空间依然很大。杭州师范大学东城中学校长陈沪军对此有着自己的实践。“公办初中优质生源的流失,对初中教育生态会有冲击,但校长要学着换个角度去思考。人类发展到今天,留在学校的那95%的学生智商都不错。我们只要将这些孩子都教育好了,就在学校层面上实现了让每个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陈沪军和她的教师团队就是靠着这样的理念,在短短5年时间里,在不断推进的课程改革中,将一所曾经全区倒数的城郊初中办成了轻负高质初中。

关于“公平”与“优质”,不少校长有着自己的思考。杭州高级中学校长蔡小雄认为,“公平”的追求是相对的,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有不同情况,不同群体、不同阶段有不同诉求,“追求公平时应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不能为公平而公平,否则反会酿出妨害教育公平和质量的苦果”。“公平和优质,每个社会发展时期都会有不同定义或追求”,杭州市十三中校长屈强认为,从区域层面看,那就是教育资源的均衡与优化;从学校层面看,是提供了适合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而从教师层面看,是在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多元发展的教育。

“从校长们对公平有质量教育的思考,能看到浙江教育的文化自信,和浙派教育家的定力、思想、情怀和智慧。”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健敏赞赏地说,这些有思想的校长,是浙江教育走向教育现代化道路上的先锋队,是浙江教育攻坚克难的弄潮儿。

“办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需要立德树人,需要将育人进行到底。”王健敏介绍,目前省内正在进行的未来课堂的研究,以及未来学校概念的提出,让教育更加多样化、多元化,学生学习也有了新样态。“未来,课堂将真正回归高阶思维的培养,课堂成了学生合作学习、互动、展示的场所。在教师的辅导下,学生可以选择性学习、多元化学习、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以及社会应用学习。”王建敏认为,利用信息技术的未来课堂将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共享,将使不同城乡、校际、区域间的学生都能享受优质的教育,实现学生学习潜力的多元化释放。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