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1版:关注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7年12月1日 星期

警惕课程整合的四大误区


□刘永永

中国的教育正在步入核心素养时代。从综合育人的角度看,课程分科教学似乎暴露出碎片化的弊端,于是课程整合成了当前基础教育阶段课程建设的热门话题。

课程整合是什么?按照我们的理解,是学校根据新的育人目标对课程进行整体重构和实施的过程,是学校课程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之后的反思和优化。近几年,笔者经历了多次省内外课程整合方面的主题学习,收获很多,但也有担忧。笔者认为,作为农村小学的课程管理者,要警惕盲目跟从,避免走入误区。

误区一:整合的课程一定比分科教学要好。

基础教育阶段,我们习惯于分科教学,每个学科的思维训练目标也各有指向。当前,我们多次听到将分科课程进行整合的案例,就习惯性地认为,“现有的分科教学不好,只有课程整合才好”,这是一个误区。其实,分科教学主要优势是知识技能系统,思维训练扎实深刻。课程整合虽然能够培养综合思维能力,但是其目前的不足之处是学科知识不连贯,学科思维深度训练不够。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课程整合是一种趋势,一种发展阶段,一种课程形态。至少现阶段,分科教学和课程整合都有存在的理由。

误区二:核心素养培养必须要进行课程整合。

在大力倡导课程整合的氛围里,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学校现有的课程,有强烈的课程整合的欲望,但又无从下手。甚至会怀疑,现有实施的课程是否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但笔者认为,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课程整合仅仅是有效途径之一。学校进行课程整合是需要条件的:第一,要具备清晰的课程理念;第二,要具备全课程的课程基础,比如有些学校的各种课程还没有做到课程实施的规范和要求,就开始考虑课程甄别与筛选,这样的课程基础不牢固,整合也成了无米之炊;第三,要具备课程整合的能力模式,如果学校师资条件不足而进行课程整合,就会影响课程质量。因此,农村学校先要创造课程整合的条件,再考虑课程整合,否则很容易顾此失彼。

误区三:多种学科介入就实现了课程整合。

如何进行课程整合?处于实践探索阶段的各地因教学资源不同,课程整合的理念就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做法。我们看到,跨学科介入、多学科融入的课堂孕育而生。如一节课围绕一个主题,语文教师上20分钟,数学教师上10分钟,科学教师上10分钟。然而,学科简单相加就是课程整合吗?一节课是完成语文课目标还是完成数学、科学的目标?三门学科的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思维训练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做到位了吗?

笔者认为,课程整合应该是“根学科下的课程介入”。根学科就是以一门科学为主线,如语文课还是原来的语文课;跨学科介入就是为了更好地达成目标而融合其他学科资源,其介入方式可以是执教者渗透,也可以利用其他学科的微课,甚至可以让其他学科教师进课堂直接讲解。无论何种方式,课的本来面目不能变,学科介入是辅助手段,为的是更好地达成学科目标。

误区四:课程整合的视点仅仅是校本课程。

整合哪些课程?哪些课程可以整合?不少教师认为,拓展性课程、主题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可以整合,理由是这些课程整合风险最小。真是这样吗?从课改的初衷看,课程整合是为了实现育人目标,达成核心素养。由此,所有课程都是教育的载体,都应该纳入整合的范畴。而基础课程是最重要的育人载体,是不是应该成为课程整合的主阵地?如此分析,笔者认为,基础课程不仅可以重构,还是课程整合的重点领域。

笔者认为,基础课程整合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学科横向统整,就是整合本册知识前后内容的关联点进行教学,引领学生联系新旧知识综合地解决问题,达到复习巩固和迁移新知的目的。第二,学科纵向统整,即与前后相联系的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如教学四年级数学《找规律计算线段数量》一课,可以联系三年级“数角”和五年级“用规律数图形”进行整合教学,加强不同年级知识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多学科拓展,在完成基础课程教学之后,利用课后自习或实践探究等方式,在“适度”的前提下拓展跨学科知识,拓宽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多学科观察事物的视角和跨学科知识联系的思维能力。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