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梦甜
通讯员 程智谋
家长们端来了亲手做的比萨、三明治、烤鸡翅,中德学生互赠礼物、依依惜别……秋日的夜晚透着些许凉意,但杭州市人民职业学校的咖啡吧里却是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结束了一周的研学之旅,已经和中国学生建立起深厚友谊的德国学生即将踏上归程。
近日,杭州人民职校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德国玛利亚·瓦尔特高级女子文理中学的17名学生和2名教师。当天,2016会展大专班学生陈昕玥手举精心制作的LED灯牌,迎接自己在德国的“亲人”Noelle。和陈昕玥一样在翘首期盼着的,还有另外14名学生。这是他们和德国学生的第二次见面。今年8月,他们走出国门,来到大洋彼岸的德国玛利亚·瓦尔特高级女子文理中学,寄宿在德国学生家中,不仅体验了原汁原味的异国文化,也结识了热情的德国朋友。而这一次,他们要带着德国朋友感受地道的杭州生活。
为了迎接远道而来的德国“亲人”,15个学生家庭做足了准备。怕Emily不习惯中国的生活,吴昊妈妈提前备好了面包;知道Noelle不喜欢睡硬板床,陈昕玥妈妈早早地给Noelle的床铺上了软垫;Anna牙不好,虞逸涵妈妈就尽量给她准备一些软的食物;周末,中国家庭带着德国孩子游览杭州的特色景点……“中国的爸爸妈妈太热情了,每天变着花样给我准备各种美食,我和中国的小伙伴一起吃饭、学习,就感觉跟在自己家一样自在。”Anna兴奋地说道。一周的相处,Anna的心和这个中国的“家”更贴近了。
这一周,德国学生还走进了杭州人民职校的课堂,作为插班生不仅和中国学生一起上数学课、舞蹈课、合唱课,还体验了别具一格的传统文化课。“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微低头,微弯膝……”汉服社团活动中,德国学生穿着飘逸的汉服,跟随教师学行女子万福礼;台历制作课上,教师高恬给德国学生讲述年的传说,德国学生将中国元素与一张张和中国小伙伴的合影搭配在一起,制作出一本本精美的台历;京剧脸谱制作课上,德国学生依据各自的喜好,创造性地给张飞、黄盖、孔秀的脸谱描绘了不同颜色……中国小伙伴则变身德国学生的小老师,给他们做翻译,帮他们答疑解惑。中德学生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中,感受文化的差异和共性。
“我们学校90%以上的学生是女生,学校和德国玛利亚·瓦尔特高级女子文理中学有许多共通点,双方通过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力促进学生个性成长。”杭州人民职校校长斯黎红如是说。诚如玛利亚·瓦尔特高级女子文理中学带队教师Bernhard Westrich所言:“虽然这是学生之间的交流,但其实这就是一种文化交流,让学生了解多元世界、多元文化,对学生将来就业更有帮助。”
双方达成合作协议,每年交换一定数量的师生进行长期或短期的互访、培训,亲身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学习对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借鉴优秀的办学经验,开展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双边交流。
“地球很大,我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文化与美景;地球很小,透过一个平台,我们的心可以靠得很近。”“德国学生的自信、独立,深深感染了我。”“在和德国小伙伴的朝夕相处中,我们既是学习者,又是文化使者,我们感受、学习、体验德国文化,又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与德国友人的交流中,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沟通能力,也培养了自己的国际意识。”……中德学生分享着彼此的收获。德国学生的研学之旅已经结束,但中德学子的友谊与文化联结将以此为一个起点继续延续下去。
图为德国学生在学写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