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项笑利
前阵子,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汽修名师朱滢元被授予第二届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名师奖”,赴广州参加表彰会。会上,朱滢元从教育部、交通运输部领导手中接过荣誉证书和沉甸甸的奖杯。作为资深汽修名师,朱滢元在汽修人才培养、弘扬工匠精神方面有着突出贡献。而这份荣誉,或许是对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最好的解读。
一辆报废车起步 创建一个新专业
1982年7月,朱滢元从嘉兴师范专科学校数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东山中学担任数学教师。1989年,学校转向职业教育,开设汽车维修专业。当时,学校缺少专业教师,朱滢元自告奋勇担任汽修专业教师,从此他和汽车结下了不解之缘。
万事开头难,面对一个全新的专业,困难无处不在:没有场地,就挤出一间仓库;资金不够,就买报废汽车。
回忆起那段艰苦的日子,朱滢元记忆犹新,他说:“当年,学校买的第一辆教学用车就是一辆报废汽车。”那辆车停在远在郊区的物资回收中心。朱滢元带着汽修班的教师和学生步行到物资回收中心,拿长绳拴住车,再齐心协力“嘿哟嘿哟”把车子拉到学校。
“当时不是车载人,而是人拉车。”朱滢元笑着说,不仅报废汽车是师生一步一步拉回学校的,连教学用的小零件都是教师拿着蛇皮袋到海宁各家汽车维修企业讨要的。就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海宁市汽车技术运用初级人才的培养拉开了序幕。
暂时解决了教学设备问题,更要解决“教什么”这一关键问题。“你要教学生,自己不懂怎么行?”朱滢元说。只要一有空,朱滢元就到汽修厂去请教师傅,双休日基本都在维修厂度过,就这样慢慢地进入了这个领域。
上世纪90年代,摩托车成为家庭最时尚的交通工具,朱滢元和教研组教师通过钻研,掌握了摩托车维修知识技能,利用专业优势,联合劳动部门开展“摩托车维修”技能培训。一大批下岗工人通过培训获得新技能,找到了生存与发展的新途径。
经过20多年的不断学习,朱滢元从一个汽修专业的“门外汉”变成了业内行家。
把培养更多的能工巧匠作为己任
朱滢元深知,壮大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仅靠一己之力远远不够,所以他尤其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凭借榜样的力量,他把海职高的汽修教师紧紧凝聚在一起。在朱滢元的无声熏陶下,李志文、杨雄、沈琪、简海华等一大批年轻教师脱颖而出。
2011年5月,嘉兴市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潮瀛工作室”落户海职高。工作室立足汽车技术运用教育教学领域,联合当地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兄弟院校等部门,以先进的技术及理念引领专业教师。他带领工作室成员研制而成的“汽修工、机修工基本技能训练器”“电控汽车辅助诊断接口”等教学设备均获得了国家专利。
朱滢元还受邀参加了由嘉兴市农业经济局能源站承担的浙大—海宁科技项目“油气混合发电及其优化”的研究工作。工作室成员相继设计制作了“EQ6100发动机教学台架”“普桑发动机教学台架”“柴油机教学台架”“手动变速器教学台架”“汽车制动系统教学台架”等教学设备,至今还有好多设备仍在使用中。
尽管头上的白发越来越多,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朱滢元的工作热情。在他的积极奔走下,2015年,嘉兴汽修讲师团成立。汽修一线的能工巧匠定期来校给学生授课,学生深入企业接受师傅手把手的教学,校企双方受益无穷。朱滢元还毫无保留地传经送宝,先后赴云和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嘉兴市秀水中等专业学校支教帮扶。在团队建设上,带领汽修教研组先后获得海宁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海宁市优秀教研组,2014年、2015年、2016年连续3年获嘉兴市创新基地一等奖。“潮瀛工作室”被嘉兴市总工会、科技局评为“高技能创新工作室”。
近年来,朱滢元在汽车技术教学方面申请了7项专利,并获实用新型授权;近3年,共为4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支持,受到点赞无数;2016年年底,在省中职“三名”工程中获评省级名师,立项名师工作室;2017年,获评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名师奖”……他说:“培养更多的汽修行业能工巧匠乃至大国工匠,是我一生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