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学前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7年11月17日 星期

落实指导意见 幼儿园课改不“跑偏”


□本报记者 朱 丹

近年来,我省幼儿园涌现了一大批课程建设的先行者,但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比如:幼儿园课程质量存在区域性差异、园所间差异,部分幼儿园仍然有“小学化”倾向或“看管式”“放羊式”现象;幼儿园课程方案参差不齐,质量不高;课程内容脱离幼儿园实际,课程资源开发不足;一日活动安排不够合理、科学,课程实施随意性大;课程评价相对缺失或形同虚设等。

针对这些问题,省教育厅近日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加强课程的园本化建设,通过园本化课程方案的开发、实施与评价,全面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努力保障我省每一位幼儿从“有园上”迈向“上好园”。

这是我省继正式实施《浙江省学前教育条例》之后,又一个在全国范围内首创的重要指导文件。它不仅贯彻落实了《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而且也为我省广大幼儿园和一线教师明确了方向。

以儿童发展为本

是课程改革绕不开的坎

《指导意见》指出,我省全面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包括编制完善园本化课程方案,突出“儿童”这一课程主体;加强课程的园本化建设,丰富课程资源;改进课程的园本化实施,科学合理安排幼儿园的各类活动与游戏;深化课程评价改革,注重过程性、多元化的评价。

省教育厅学前教育处处长王振斌说,四个方面的工作都指向“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幼儿园课程改革不仅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过度教育,还要遵循教育规律,为幼儿全面发展提供所需的关键经验。

“目前,我省许多幼儿园都在尝试‘做课程’,但作为课程研究者的教师往往容易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去设计课程,进而偏离了‘儿童本位’。”杭州市娃哈哈幼儿园园长、省特级教师张群曾参与该文件草案的论证工作,在她看来,新颁布的《指导意见》意义非凡,它体现了对儿童的敬畏、对学前教育的敬畏。“《指导意见》引导广大一线教师将视角聚焦于儿童本身,真正地从行动上做到‘蹲下身来看儿童’,进而去发现与研究‘儿童的发现’。”

“《指导意见》还明确指出‘一日生活皆课程’,并强调了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如保证幼儿充足的游戏与活动时间、创设儿童自主游戏区域等。”浙江师范大学幼儿师范学院副院长、浙江师范大学幼儿教育集团副总、省特级教师王芳认为,这有助于扭转部分幼儿园存在的“小学化”倾向,进而明确幼儿的学习特点与学习方式。

课程的园本化

是不断提升课程适宜性的过程

王芳介绍,浙江师范大学幼儿教育集团近20年来致力于研究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规律,将积极情绪的培养、情感品质的培育、情绪能力的发展与幼儿一日生活融为一体,构建与实施了以情感教育为旨归的“织网式”课程。就在2016年,该园独创的课程获得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尽管不少幼儿园都在使用自己开发的课程,但《指导意见》所提出的园本化课程建设分类原则终于让我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使得幼儿园对接下来的课程研究更有信心了。”她说。

《指导意见》将园本化课程建设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经省级及以上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师指导用书和课程资源,根据本园幼儿、教师的实际及资源状况,进行园本化改编;第二类是有条件、有积累的幼儿园可以在明确的课程理念指引下,借助相关的资源,形成真正适宜的、有效的园本课程。对于园本化课程建设属于第二类的幼儿园,经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可以不选用经省级及以上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师教学指导用书。

“以往,我们对园本化课程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两个层面,一是认为园本化课程就是幼儿园特色课程,教师们挖空心思地想要做出一些与其他幼儿园有所不同的活动形式和内容;二是认为园本化课程很‘高大上’,普通幼儿园无法去做这样的课程。”宁波市海曙区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省特级教师胡剑红坦言,随着全省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教师意识到,课程的园本化建设是不断提升课程适宜性的过程。“园本化课程是多样态的,没有哪一种课程可以完全适合不同背景下的幼儿园。对幼儿园来说,只有适合的课程,没有最好的课程。”她解释说。

王振斌指出:“区别于过去所提的幼儿园特色课程和园本课程,园本化课程更强调整体性。而园本化课程方案是基于幼儿园实际的顶层设计,也是适合幼儿园发展的课程总方案。在编制和完善方案时,要突出整体性,对课程背景与条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与保障等基本要素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组织。”

落实课程改革

是一场全方位推进的行动

目前,全省大体上分为四批全面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第一批从今年开始,每个县(市、区)选取1/4的幼儿园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往后3年,每年逐步选取1/4的幼儿园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每批都要选取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幼儿园参与。

在推进过程中,课程改革如何落实于行动?“这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教研相关人员、幼儿园园长以及一线教师等多方合力。”王振斌说。对此,《指导意见》也做了相关要求,在区域层面,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课程改革的领导、监督与评估,建立覆盖各类幼儿园的教研指导网络,组织开展对园长、教师的专项培训;在幼儿园层面,要建立以园长为组长、一线教师广泛参与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研究制订幼儿园课程方案、课程建设规划,指导教师做好课程实施方案,加强课程质量的内部自我评价并不断改进。

“作为幼儿园课程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园长的课程领导力直接决定了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方向与成效。”宁波市海曙区启文幼儿园教育集团的“三味”课程近来引起了省内外幼教同行的关注,并被评价为“基于儿童立场出发的课程”,园长邵爱红深有体会地说:“除了对课程的觉知能力,园长还要具备课程的建构能力、管理能力以及评价能力,才能做到园本化课程的可持续性发展。”

“依据《指导意见》精神,一线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和创建者,是提升课程质量的关键。”邵爱红分析说,一方面,教师身为课程实施者,要认真贯彻、领会课程的理念和内涵,努力使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符合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要求;另一方面,教师又是课程的创建者,在实施过程中要依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基于适宜的课程资源,动态地、即时地不断生成课程,从而丰富园本化课程的实践。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