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莉萍
从无人驾驶自行车的发售、共享单车发起人胡玮炜的选择、《未来简史》的发行,到上海一中学生造出“丑丑”的喂饭机器人,再到挪威西南海岸的鲸鱼、学期主题实践课程“雾霾与发展”,她告诉学生,我们要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从阿尔法狗的60连胜、九寨沟地震后机器人操刀的第一篇报道,到国家对人工智能课程的规划、学校卫生间的墙壁彩绘,她问学生:“艺术有什么魅力?”
……
每个开学典礼上,都有陈沪军的开学第一课。备课时间,一个学期再加上一个寒假或暑假。这一课,无论多宏大的叙事,她总要把学生“牵引”进有关现实和未来的画面之中;无论内容有多“海量”,一定只是一个中心——“做有远大理想的勇敢坚毅少年”。
这,也是她在5年中让一所曾经“两个倒数”的城郊接合学校一跃成为“高满意度”学校的“教育实验”中“秘密”加入的催化剂。
繁茂枝叶还需先润根
2012年,硬件过硬、条件改善的杭州师范大学东城中学,教学质量和年度考核都处全区末尾,甚至拿了两个倒数第一,学生大量流失。副校长陈立剑依然记得当年的“方向之争”,“是抓升学率,还是抓学生全方位能力的提升?”
“公办初中要靠什么吸引学生和家长?”在杭州师范大学理事会专家的支持下,刚任校长的陈沪军坚定“人格为先,五育并进”的办学理念,组建课题组,探索德育为先的校本课程建设。
她给教师们看植物的根系图,学力由显性学力(枝叶)和隐性学力(根系)组成,下层的隐性学力部分支撑着上层的显性学力。隐性学力不但包括思考力、判断力、行动力、表现力,还包括学习者的兴趣、动机、态度等动力因素。“根系有足够的浸润,枝叶才能繁茂”,她说。
地处城郊接合部的东城中学,学校生源中51%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弟,45%是九堡当地农民子弟,80%的家长学历是初中及以下。“我们的孩子自我期望水平普遍偏低,缺乏远大的理想;很多家庭教育缺位,学生因此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素养。”曾多年从事“平民教育”的陈沪军深知内动力的“核效应”。
2013年,东城中学正式确立的 “弘毅少年”成长课程,已经有了成熟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弘毅少年”成长课程体系不仅有自信个体、主动学习者、合格公民、积极奉献者4个子目标,更有具体的善于合作、主动探究、责任担当等12个核心素养。
此后,学校的成长速度惊人,一跃成为“江干区教学质量优秀学校”,连续2年位列江干区教学质量考核增量第一,中考质量连续3年高位增长并入围区前三。2015年在杭州市教育局组织的第三方评估中,为全市4所“轻负担高满意度”学校之一。2016年获2个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其中之一就是“弘毅少年”成长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成长课程中的师与生
每天清晨第一课,教师们不再埋头批改作业,而是走进同学科同事的课堂,与学生一起听课。全校34个班级,每天34节公开课,34个微教研。“第一节下课休息时间延到15分钟,作为微教研时间,老师们听完课后要对授课教师的课提出‘三优点两建议’。”陈立剑介绍,微教研结束,旁听的教师再回自己的班级授课。
与“先听后上”相匹配的是“四备三思”备课法。简而言之,对于一节课,教师要经历4次备课、3次反思,轮流互相听课、互相提建议,一次次修改教案,取长补短。“备课这么多环节,是因为我们不再‘满堂灌’,而是在探索循循善诱,通过教师的课堂设计和引导,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思维课堂。”陈沪军介绍,每周五下午,各教研组都要聚在一起集体备课,而这个时间段,正好是“猴子称霸王”的“小先生”学科社团课程时间。
每周五下午的第一、二两节课,初二(1)班学生陈其鹏全程上紧了全身发条。“我们有补短班、基础班、提高班供同学们走班选课,11个班级11位‘班主任’和61位‘导师’的工作状态,我都要去巡查,有问题及时处理。”陈其鹏是“小先生”学科社团课程初二年级组组长。他和副组长的职责是给“小先生”评分,有问题及时向指导教师反馈,“每周二放学后,我们会开‘小先生’例会,大家一起备课,交流上课情况”。陈其鹏还打算开展一次问卷调查,“我们会根据同学需求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和方式”。
“小先生”学科社团课程几乎都由“弘毅少年”志愿者担任“导师”。陈立剑告诉记者,每个年级的“弘毅少年”会根据自己的学科特长选一门学科,和其他“小先生”一起组成某学科的导师团。“小先生”们自主确定某个课程的学习或活动内容,提出课程实施计划在年级大会上进行宣传;其他学生则根据自身情况,选班进行学科知识的补习与拓展。“与其说是我们这些‘导师’在导,不如说是大家在共同学习。”初三(5)班学生马芝茵认为,“一个班的易错点和难点都差不多,也更有共同话题,大家成了‘真正的同学’”。
少年的理想与担当
每学期,东城中学每个年级都会选出10多名代表最高荣誉的“弘毅少年”。“五大块内容,学习上的学分仅占五分之一。”该校德育主任王咏梅介绍,各班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具体的考核细则,一般而言,演讲、实践活动、学科进步、上台展示等都能有相应的加分。
“下周,我们科学组和社会组联合打造的主题实践课程就可以推出了。我们要带领学生画校园植物地图,引导学生对校园植物合理分布启动自己的思考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科学教师陶林在课程计划中写道,“也许,学生们会对停车的地方该种什么植物,特别容易死的植被该如何更替,对植物挂牌或设置二维码等提出自己的可行性方案。”
将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教材整合后,东城中学推出了由多学科教师联合打造的主题实践课程群。“比如这个学期的主题是‘艺术与成长’,每个班一学期的实践课就‘瓜分’给申报成功的各个学科小组。”负责接收申报材料的王咏梅笑道,“教师们简直在‘秒杀’课时。”光教师“秒杀”还不够,学科教师们的主题实践课程内容与计划公布后,学生可自愿组合成学习小组申报具体项目。师生双向选择后通过考察、调查、科学探究等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
“‘弘毅少年’成长课程中的‘第一发动机’德育校本课程‘弘毅课程’内有三大课程群。”陈沪军告诉记者,除了由兴趣社团课程、心理辅导课程等组成的“珍爱生命”课程群,“小先生”学科社团等组成的“关怀他人”课程群,还有包括主题实践课程、时政演讲课程、晨会演讲课程和弘毅讲堂等的“担当责任”课程群。
学生们在课前5分钟的时政演讲中讲到金砖会议,实践课上关注并动手实践“垃圾与文明”……在陈沪军看来,这都是在学着担当责任。她认为,育人,就应该是所有资源的全方位整合利用,是教学和德育的交融、整合,“孩子们在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提高了学习力、创造力和表达力,更悄然实现了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高尚品德的养成”。
“我们要在改变世界的激情中,找到人生的意义。”在科学教师陈沪军的“教育实验”中,德育只有“点燃”,没有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