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校园视窗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3月13日 星期

上好“学会付出”这一课


上好“学会付出”这一课

□潘志平

清晰地记得自己读小学和初中时,我们全班同学常常手拿扫把、肩扛锄头,非常乐于参加村里的公益劳动。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无论校内校外,只要有好事需做,学生们都会争先恐后抢着去做。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雷锋精神被慢慢地淡化了。孩子报名参加班干部竞选,有的家长会打“退堂鼓”,劝孩子学习要紧;也有的学生把学雷锋做好事的人看作是“傻子”,导致那些有心做好事的人也不敢光明正大地做。

静下心来思考,“人”字的一“撇”如果离开了一“捺”,就无法立足!如今许多孩子不知道父母的生日,不会对教师的辛勤付出心怀感恩,不愿为班级多干一点“额外”的事,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长和教师给予孩子的过多,让孩子体验付出的机会太少,以致他们心安理得地接受家长、教师对他们的好。一旦踏上社会,其他人不再对他们那么“好”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感慨人情冷漠。所以,引导孩子“学会付出”是教孩子学会做人的重要一课。

讲故事,让孩子“愿意付出”。开学典礼上,我们请来了全国道德模范孔胜东。一节课的时间,孔师傅朴实而生动地讲述了自己30多年来,每周六晚上7点到10点,坚守在中山北路与百井坊巷路口的修车点,义务为市民修车的故事。他付出了很多,因为几十年坚持不懈做有益于他人的平凡事,得到了他人的尊重,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读到了孩子们敬仰之感;从孩子们纷纷请他签名、与他合影的举止中,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崇拜之情。

做小事,让孩子“学会付出”。让孩子学会付出重在行动。教师要避免把班里的工作任务压在某几个学生身上,而要建立“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工作机制,把需要做的事情罗列出来,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特长“认领任务”,确保人人都有一项为班级出力的工作可做,如维护纪律、收作业、护花等。家长要打消干活会影响学习的顾虑,做好“乐于付出”的示范,不但鼓励孩子主动认领任务,而且要指导他怎样积极地把自己承担的任务干好。教师、父母都要时常有意无意地让孩子感受到师长的付出,并提供让孩子付出的机会。

及时点赞,让孩子“享受付出”。期中、期末总结会上,我们对乐于为班级、为他人做好事的学生和学业成绩优胜的学生一样予以表彰。每年的“爱心义卖”活动后,我们把义卖所得款项捐给黔东南地区的黄岗小学建起水池的照片,及来自贵州的同龄人的感谢信展示出来,对孩子的大爱精神予以大张旗鼓地表扬,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的付出赢得了充分的肯定,形成“乐于付出,他人受益,自己欢喜”的良性循环。

“来而不往非礼也”是人类生存和获得幸福的法则,心里老想着“别人应该对我好”,自己不愿意付出的孩子,很难融入社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喜欢,还可能处处碰壁。教师、家长带着孩子上好“学会付出”这一课,让孩子真正体会到“要想别人对我好,首先我得对别人好”,善莫大焉!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