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诗语 通讯员 王豪锋
清晨,海岛的晨雾还未散去,舟山市六横中学高三(1)班教室的灯已经亮了,一个娇小的身影正为黑板旁的高考倒计时挂历翻开新的一页。利落的马尾辫,走路带风,看似学生模样的青年教师蒋莎莎肩上扛着高三英语教学、班主任、政教处副主任三副担子。
8年前,蒋莎莎从杭州回到家乡舟山,成为六横中学的一名英语教师。六横岛与舟山本岛隔海相望,往返只能依靠渡轮。从学校到她本岛的家,需要辗转数个小时。周六下午到家,周日午后就要踏上返校的路途。她的丈夫在杭州工作,3岁的孩子托付给家中老人照料,一家人分居三地,蒋莎莎每周能与家人相伴的时间,满打满算也不足24小时。
“大风大雾一来就停航,最磨人的是‘船班未定’,你只能等,不知道下一班船会不会来。”不便的交通、偏远的环境,使得青年教师待不住一直是个难题,而蒋莎莎给出的回答是:“我是海岛的孩子,我想把看过的风景、学到的知识带回海岛,就像当年老师教我那样,陪这里的孩子慢慢长大,让他们也有能力去看更远的世界。”
这所离岛高中,学生基础较为薄弱,有不少学生来自外岛,这就需要教师倾注更多的精力,不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管理上。早上7点开始早读,晚上10点多结束查寝,一整天满满当当,“睁眼在学校,闭眼也在学校”。面对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蒋莎莎和英语组的同事们推行了分层辅导机制,打破班级界限,将全年级学生分为3个层级,用课后、晚自习等时间,为不同基础的学生量身定制辅导内容。
作为班主任,蒋莎莎始终相信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而她所要做的,就是用心拨动那根弦,静待回音响起。她带的第一届学生中就有一个非常“难管”,蒋莎莎常常找他谈心,但对方并不领情,总是言语冲撞。直到毕业之后,忽然有一天他给蒋莎莎打来电话表达感谢。“我最大的感触是不要期待学生在当下就有一百八十度的改变,我们对学生的关心和教育,可能会在他们未来的某个时间节点上收获到正反馈。”蒋莎莎感慨道。
两年前,高一新生开学那天,蒋莎莎注意到独自坐在教室角落的小吴。当其他学生在问卷上畅谈对高中生活的期待时,他那一栏空空如也。“老师,我没想法,在哪儿都一样。”面对这样的回应,蒋莎莎没有放弃,而是默默关注。两周后,室友投诉小吴言语嘲讽,同桌埋怨他影响自习。严厉的批评、耐心的说教,换来的仍是那句“无所谓”。家访后她才知道,这个叛逆的少年从小父母离异,被寄养在亲戚家。那一刻她明白,那些不羁言行不过是他为自己穿上的铠甲。
转机出现在一个月后。小吴因在课堂睡觉被值日教师点名,这次,蒋莎莎没有批评,而是先表扬他课桌整洁:“你的课桌是全班的榜样。”这一句意外的肯定,瞬间让这个总是面无表情的学生眼眶湿润:“老师,你是第一个肯定我的人。”这成了两人信任的起点。那天,他们像朋友一样聊了很久,小吴终于将积压多年的委屈和困惑倾吐出来。这次经历让蒋莎莎意识到,看似顽固执拗的学生背后也藏着一颗渴望被认可的心,一句及时的表扬、一次真诚的倾听,远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
在学校,蒋莎莎被同事们戏称为“值夜班的守护神”。每逢蒋莎莎值班,常会碰到学生急性肠胃炎或发烧,麻利地送医、挂号、陪护,急诊室里的奔波忙碌已成为她熟悉的“战斗”。最晚的一次,她在医院陪护到次日早晨5点,天蒙蒙亮时又赶回学校,不耽误上午的课程。“其实只是巧合,”她捂嘴笑,“但学生现在一看到我值日就喊‘莎姐,今天又值班啊,中午可要多睡会儿!’”这份调侃背后,是她随时切换“急救员”“临时家长”的多重角色,大家心里都感到无比踏实。
海风裹着咸湿的气息穿过校园,在讲解完作文例句“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后,蒋莎莎步履匆匆走向下一间教室。学生从小岛屿起航,这位用8年青春陪伴海岛学生的教师,依然在平凡的日常中,等待下一根心弦被拨动时,那清脆的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