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邵焕荣
“我的梦想是做一名警察!”“请倒数5个数,再转身看看未来的你!”……9月30日下午,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永和镇第一小学的教室内,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为该校六年级学生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AI未来职业课”。学生们依次走上讲台,大声说出自己的理想,短短几秒,人工智能便生成了一张张量身定制的“未来职业形象照”。神奇的体验不仅点燃了课堂,更在山区学生心中悄悄播下了梦想的种子。
这是本学期浙理工研支团“3+X”特色主题巡课的第一站。金口河区位于川西南小凉山脉腹地,教育资源相对匮乏。2012年,浙理工组建跨学科研支团,奔赴当地开展乡村振兴支教实践。初到时,研支团成员主要承担数学、语文等主干课程的教学,但在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中,他们敏锐地察觉到:这里的课堂似乎少了些什么。
“那时,这里的学生几乎接触不到特色课和拓展课。”浙理工团委宣传部部长张海航回忆道,“没见过、没听过、没试过,这3个‘没’字,是学生们最常说的。”为此,研支团成员自发行动起来,利用班会课时间,依托自身专业特长,在各自班级推出了团体心理辅导、生理健康等特色课程。
这一尝试迅速引起了受援学校的关注。“我们一直想通过开设科普课开阔学生视野,但师资力量跟不上。”已在永和一小任教26年的校党支部专职副书记李惠芳坦言,该校教师的平均年龄在46岁,开展创新教学力不从心,研支团的到来让她看到了希望。于是,她向浙理工反馈了学校的迫切需求。
浙理工团委迅速响应。为打造真正契合山区学生认知特点的科普课,校团委联合理学院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围绕当地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兴趣点,精心设计了以“火箭升空背后的秘密”为主题的系列课程。该系列课程分理论与实践两部分:理论部分以火箭为线索,系统介绍中国航天发展历程与航天英雄事迹;实践部分则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并发射“水火箭”,在实践中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为确保授课质量,校团委还组织研支团成员开展专题研修与实操培训,由基地导师手把手指导教学。很快,这门科普课便在永和一小落地,一经推出,便收获了师生的广泛好评。
眼看永和一小成功吃到了“螃蟹”,金口河区的多所中小学校纷纷向浙理工发出课程“订单”。这让张海航既欣慰又倍感压力:“每届研支团仅8人,他们本身又有教学任务,难以满足所有学校的特色课需求。”为破解这一难题,浙理工团委决定双管齐下:一方面,根据各校“点单”精准开发主题课程;另一方面,建立巡课制度,让有限的研支团成员“动”起来,将优质课程轮流送到各校。
历经13年的打磨实践,一套“3+X”特色主题巡课机制在实践中逐渐成熟:挖掘浙江与四川两地的红色资源,打造“红传计划”系列课程;联合理学院,共同推出“博览计划”科普课堂;依托纺织、设计、服装等优势学科,开设“丝缘计划”系列体验课;同时,紧跟时事,灵活开展“X计划”研学活动,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校团委在每轮支教启动前的暑期完成课程开发与成员培训,再由研支团在新学期按月巡课。”张海航介绍,2012年至今,该校已为金口河区90%的中小学送课200余次,累计惠及学生1.2万余人次。
下一步,浙理工还将继续开发更多贴合山区学生认知特点的模块化教学包,并深化“研支团+当地教师”协同机制,通过专题培训、示范课录制及教学资源共享等形式,将教学经验传递给当地教师,变“短期支教送课”为“本土师资持课”,助力优质特色课程实现全面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