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新闻聚焦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10月17日 星期

一本“金指南”,托举成长与心安
宁波奉化区构建区域特色托育课程体系

□本报记者 陈嘉琦

“宝贝们,找找看,教室里哪张照片是你?”近日,在宁波市奉化区凤麓幼儿园托班教室里,一场名为“教室里的我”的学习活动正在教师胡希洁的引导下进行。幼儿们的水杯、储物柜上都贴着自己的照片。通过寻找和辨认,他们开始建立“自我”的概念,认知与语言能力在游戏中悄然提升。

“这个活动的灵感,来源于它。”胡希洁指的,正是宁波市奉化区为实现“托得好”目标而研发的《2~3岁幼儿早期保教活动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有了这份《指引》,我们的育人目标更清晰,活动设计更有思路和针对性。”

奉化于2021年启动托育教育一体化改革,目前,全区共有45家幼儿园参与,可提供托位1800个,基本满足全区幼儿入托需求。“在实现‘有班托’之后,家长的诉求自然升级为‘托得好’。推动托育服务内涵提质,成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奉化区教育局学前教育科科长董春丽表示。

升级的突破口在哪儿?奉化将目光聚焦于区域特色托育课程体系的建设。

“与已相对成熟的3~6岁学前教育相比,2~3岁托班教育缺乏长期实践和完整的课程体系,大家几乎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曾担任区学前教育教研员的张惠芳道出了当时的困境。她认为,构建一个区域性的课程体系,相当于为一线教师提供一份“金指南”。

2021年,一个围绕托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教研团队应运而生。张惠芳作为“领头人”,成员囊括区内首批开展托育教育一体化试点的8所公办园的副园长、早教主任等。随着更多公办园加入,这支队伍不断壮大。

教研团队每月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分享托育实践经验、讨论课程体系架构。为确保课程体系科学连贯,他们进行了精细分工,设立环境创设、活动内容等多个小组,并创新性地采用“跨组流动”教研模式,如活动目标小组的教师参与到活动设计小组的教研活动中,保证二者同频共振。

课程设计的核心,在于精准把握2~3岁幼儿的独特性。“这个年龄段的幼儿,首要任务不是学习多少知识,而是顺利实现社会性融入,建立对自我的认知和对环境的安全感。”张惠芳说。因此,教研团队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活动理念进行了“浅化”处理:活动形式更侧重个别化、操作化;教师的指令要求更富故事性和情景性,以契合低龄幼儿的思维特点。

经过反复打磨与实践检验,教研团队最终围绕幼儿生活感知,设计出14个主题活动。每个主题都配备了清晰的目标、翔实的案例、环境支持方案、教师指导要点及家园共育建议,构成了一张细致的“课程地图”。历时两年的智慧凝聚,最终结晶为一册《指引》,其内容涵盖教育理念、目标体系、活动原则等七大篇章,成为奉化托育教师人手一份的“工作宝典”。

课程体系建成后,关键在于有效落地。区学前教育教研员陈一琼坦言,部分基础薄弱的幼儿园容易陷入“照本宣科”的误区。为确保《指引》被真正“内化”而非“僵化”,奉化建立了分级协作机制:将全区幼儿园划分为5个协作组,每组内部的城区集团园、乡镇中心园、乡村园结对,实现优质经验自上而下的流动。

“主题审议”是协作组每月的规定动作。月初共商教学重点,月中交流实践难题,月末共思本地化方案。奉化区江口街道实验幼儿园副园长陈岳芬深切感受到这一机制带来的变化:“在结对园的指导下,我们对如何上好托育课程越来越有底气了。”

当区域课程体系在园所落地生根,它也开始与各园特色课程融合,绽放出新的花朵。以“植物染”为特色课程的奉化区中园幼儿园,在开展《指引》中的“花花草草来探春”主题活动时,巧妙地将特色课程融入其中。“托班幼儿虽不能完成复杂的扎染,但让他们敲一敲、撕一撕植物叶片,同样锻炼了精细动作,启蒙了审美。”副园长周池盛介绍道。

区域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奉化托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新起点。董春丽表示:“下一步,我们将以这套托育课程体系为基础,持续深化托育教育一体化改革,全面构建‘普惠可及、安全优质、多元协同’的服务体系,努力满足奉化百姓‘好入托、入好托’的美好愿景。”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