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 舒培冬
近年来,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省级层面,都提出要大力发展人工智能。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中学习时,专门对人工智能和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出了要求。他强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部也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和教育的融合,于去年启动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国家层面对“人工智能+教育”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顶层设计,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数字浙江”建设:召开了深化“数字浙江”建设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大会,出台了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了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的目标。
浙江一直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发展。上世纪80年代实施的中小学计算机教学、算法与程序设计是其中重要的学习内容。从2000年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以来,算法与程序设计、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基础知识、智能机器人等与人工智能教育相关的学习内容一直是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2022年新课标发布后,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课标组专家、高校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教育专家等组成了小学、初中信息科技教材编写团队,梳理了“人工智能”学科大概念,研发了一至九年级全学段信息科技新教材与教师教学指南。同时,凭借高中信息技术纳入选考的独特优势,人工智能成为高中生必修的基础内容。浙江初步形成了贯通小学至高中全学段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内容体系。可以说,浙江的人工智能教育起步比较早,做得比较实。
省教育厅教研室近日发布了《关于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教学与教研的建议》,建议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聚焦教学和教研的关键环节,关注教师日常备课、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并就教研方式、智能素养与规范应用等教研支撑手段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一、道器并重,筑牢人工智能教育发展之基
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的,是从“工具赋能”到“生态重塑”的系统性重构,既涉及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迭代,更关乎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对教育理念的变革是非常重要的。
当前,教育领域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者视人工智能为洪水猛兽,秉持“技术无用论”,对智能工具敬而远之;一者陷入技术依赖,奉行“技术万能论”,企图完全替代教师。教师存在对人工智能不敢用、不会用的现象。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教育是“道”,是培养学生数字素养、算法思维、创新能力的核心载体;人工智能赋能是“器”,是推动教学、教研变革的技术手段。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必须坚持“课程为纲、教材为要、课堂为本”。一方面,持续完善并落实相关课程中的人工智能教育要求,将算法思维、数据素养、伦理规范等核心要素有机融入到国家指定课程的学段教学内容中,提升学生“数字原生代”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强赋能教育理论研究,围绕“人工智能如何重构课堂生态”“人机协同如何优化教研模式”等课题开展攻关,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和教研的新模式、新方法,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
二、关注应用,深入探索人机协同实现路径
应用是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和教研的关键。要坚持以应用为导向,聚焦教学和教研的实际需求,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教研中的广泛应用,切实解决教学和教研中的实际问题。聚焦教学、管理、评价三大核心场景,推进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应用:在教学场景,打造智能课堂,借助个性化学习系统实现教与学的精准匹配;在管理场景,建设智能校园,通过数据中台提升教育治理数字化水平;在评价场景,开发智能评价系统,构建涵盖过程性、发展性、综合性的多元评价体系。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教与学的权力结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未来的人机协同,就是师、生、机的协同,不仅仅是教师善用技术或技术辅助教学,而应该是教师能使用、指导、完善技术,同时技术又能辅助、提醒、改进教师教学。教师要重塑角色,主动拥抱技术,将教学重心从单纯的知识输出转向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和个性化自主学习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驾驭人工智能的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此外,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还要不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要基于人工智能的个性化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特别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不断建立基于人工智能的教育评价体系,实现评价的智能化、精准化和个性化。
三、守正创新,构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可持续生态
教师是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和教研的关键因素。最近,我省某个地市对教师应用人工智能的调查数据显示,11.4%的受访教师对人工智能教学应用持消极的态度,29.6%的受访教师难以熟练使用人工智能,仅有8%的受访教师在教学中没有遇到技术应用的障碍。不光我省,有个国际组织在涉及20多个国家的分析报告中指出,超过一半的教师并不具备人工智能教学的能力,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有关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专业发展培训。很多教师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赶不上学生。因此,省教育厅对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的培训空前重视,后续将通过不同的形式,针对教师、教研员、教育局局长,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侧重点的人工智能素养培训。
一方面,我们要给予教师足够的支撑,通过省、市、县、校四级教研体系,开展专题培训、在线学习、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和应用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和教研工作,在日常教研中要有意识地组织一些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变革的活动,鼓励教师从“技术恐惧”转向“技术善用”,以终身学习者姿态适应改革,努力成为学生的“认知领航员”。
当然,在人工智能对教育产生积极作用的背后,我们也必须看到其潜在的风险,包括虚假信息、错误内容和学术不诚信,师生自主性和责任感削弱,师生隐私泄露等问题,所以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的同时,我们也要坚守育人初心,筑牢风险底线。省教研室发布的建议中,最后一条就是强调人工智能的应用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伦理规范。智能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必须正视。今年,省教育厅会同省有关部门出台了《浙江省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行动方案(2025—2029年)》。行动方案强调,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优势,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式。行动方案明确了5个方面共16项重点任务,为我省未来5年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设计了清晰的路径图。下一步,省教育厅将研制浙江省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导意见和浙江省人工智能素养框架及指南,筹建浙江省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资源中心,开展人工智能助力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和项目的研修。在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过程中,要大胆试验、勇于实践,形成更多浙江方案、浙江经验。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而人工智能必将深刻影响教育的变革发展。我们要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的运用,推动教育教学变革,通过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使教育效能倍增,使人才培养质变,使教育生态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