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浙教人物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7月11日 星期
杭州市现代实验小学许志华:
一位体育教师的诗歌教育实验

许志华和学生在银杏林诗会上朗诵诗歌。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童抒雯

“我们的体育老师会教写诗!”在杭州市现代实验小学,这不是一句玩笑话,而是学生对体育教师许志华的真情告白。开设诗歌拓展课、成立太阳花诗社、举办银杏林诗会……乍眼一看,学生口中的这位体育教师似乎有些“不务正业”。

然而,这些“跨界”的“不务正业”让许志华的课堂有了更多的可能:体育课上,学生在挥洒汗水的同时,也不忘捕捉生活中的诗意;创作诗歌时,学生会走出教室,在自然中寻找灵感。从教35载,许志华常被问及:“体育与诗歌有何相通之处?”或许,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藏在他的课堂里、学生笔下的诗行间……

“许老师又带我们‘逃学’了!”学生汤咏辰至今都记得许志华带着大家到校外的银杏林里溜达的场景。“这里有蜗牛,大家快来看看。”在许志华的招呼下,学生围拢过来,蹲下身,好奇地打量起这位意外之客。后来,这只蜗牛便顺理成章地成了学生诗歌创作的对象。

对许志华而言,教学生写诗,是个意外。2015年,出于爱好,许志华出版了一本诗集,记录童年记忆中的乡村风物。诗集的出版让他萌发了将诗歌创作融入教学实践的想法。第二年,许志华自告奋勇,开设了诗歌社团课。他希望,借助诗歌的力量将学生从学业的压力中“拎”出来,放到一个充满童趣的“避风港”中。从那一刻起,许志华的诗歌教学之旅正式启程。

2016年,在学校组织下,许志华和美术教师潘乐平带着一群三年级学生在学校附近的南应加河畔写生和写诗。深秋将河畔的银杏林染成了金黄色。看着学生在银杏树下开怀大笑的模样,许志华心头一热,暗下决心:来年秋天,还要再办一场银杏诗会。后来,学校成立了太阳花诗社。许志华是诗社的负责人。诗社的教室设在教学楼一楼最显眼的位置,没有围墙。学生坐在教室里,一探头就能看见草坪和蓝天。

每周五下午,诗社便成了学生表达自我、释放情绪的自由之地。最初,有15名学生报了名。学生有了,场地也有了。许志华会写诗,但怎么教学生写诗?许志华坦言,“刚开始时毫无头绪”。好在,多年的诗歌创作经验让他摸索到了教学的门道。在他的诗歌教学理念里,创作的第一步就是要与自然产生联结。

许志华爱把诗歌课堂搬进自然里、生活中。他教学生留意身边的事物,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感受力。下雨时,他会带着学生观察落在纸上的雨点。有学生看得入迷,写下了“有一滴雨,在爬单杠。可是手太小了,咚,掉在了小草上,成了小草的皇冠”的句子。

到了冬天,家家户户的窗台上挂起了年货,腌鸡、酱鸭、鱼干……许志华就让学生写“晒年货”。很快,浓浓的年味便在学生的笔下飘散开来。有学生说“风是过年的味道”,还有学生希望“有种工具可以把人的心扉打开,晒一晒人们的心灵,让彼此真诚对待。”每当看见这样的诗句,许志华总会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在他看来,判断一首诗歌的好坏,不在于长短,“只要有想象力,能让人耳目一新,就可以”。

“许老师会一步步地帮我们把灵感‘勾’出来。”诗社成员李蔓溪说。对她而言,诗歌创作远不止提笔这么简单,“有时候要做的功课有很多”。有一次,许志华让学生写一首关于露珠的诗。他鼓励学生在动笔之前,先对自然进行一次“调研”:观察露珠的圆润轮廓,了解水汽凝结成露珠的过程,甚至品尝露珠的味道……在他看来,当学生投入到大自然时,这些鲜活的体验会让创作变成一件水到渠成的事,“而不是在课堂上绞尽脑汁”。从2020年开始,许志华每年都会给诗社的学生出一本诗集,经费由学校支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读到年度诗歌选集。

在带着学生写诗的同时,许志华发现,诗歌也成了他叩开学生心门的密匙。一次,学生林梓晨和妈妈产生了争执,她把心事写进了诗歌。许志华捕捉到了文字背后的灵气,鼓励她继续打磨,写出了一首《原谅》:“我很生气很生气/仔细计算了下/需要100年才能原谅/看在你是我妈的分上/减去99年/又看在你是我好朋友的分上/再减去365天/我打算/在下一秒/就原谅。”后来,这首诗还获了奖。

作为学校里唯一一位教学生写诗的体育教师,许志华的体育课自然也多了几分别样的诗意。每次上体育课,他总能用令人捧腹的俏皮话,精准地命中学生的“笑点篮筐”。为了激励学生积极练习投篮,他会开玩笑说:“这个篮球筐是不是饿了,我们要不要给它喂点球?”当学生不小心被垒球砸到了,他在确保学生无碍的情况下,立马幽默了一把,“马大将军,中弹身亡”。学生眼中的许志华还是个十足的“老顽童”。学生在抓蝴蝶,他也蹦蹦跳跳地跟着抓;学生爬树,他也跟着爬;学生捡树叶做书签,他也要抢着捡。有学生在日记里调侃他,“一点也没有老师的样子,像个略显滑稽的老农民”。许志华听了也不生气,反倒乐呵呵地拍照收藏了。

如今,太阳花诗社已经走过8个年头,诗社成员也越来越多。每年秋天,银杏林诗会如期而至,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诗歌爱好者参加。“我教学生们写诗,不是为了出名,也不是为了获奖。”许志华缓缓道出了心意,“就好比体育课是为了强身健体,诗歌课是为了动脑动心。让学生的身体和心灵同时在阳光下健康成长,这就是美好童年的模样。”显然,记者最初的疑惑,在此刻迎刃而解了。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