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廖钗勤
清晨6点,丽水中学的校园还沉浸在宁静之中,而英语教师潘秋芳的身影已准时出现在教室门口。她拿起粉笔,在一块不足半平方米的小黑板上写下当天的励志话语——这是她3年来雷打不动的习惯。
“我们坚持一件事,不仅是为了结果,更因为相信它是对的。”这样的句子,潘秋芳已经写了651条。但潘秋芳的教育温度不止于此。从教27年,潘秋芳坚持手写了4000多张便利贴、百万字的工作日记。这些文字不仅记录着她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点滴,也承载着师生共同的美好记忆。
在这个讲求效率和速度的时代,潘秋芳用最质朴的坚持演绎着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不在于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在于日复一日的坚持。这是潘秋芳写给教育的最美情书。
写下最长情的陪伴
2024年6月5日,距离高考还有一天。晚上10点半,丽水中学的校园早已沉入黑夜的怀抱,潘秋芳的办公室里还亮着灯。摊开信纸,给钢笔汲了墨水,潘秋芳深吸一口气,郑重地将笔尖落在信纸上。这是她为高三(5)班学生准备的最后一封信。从5月1日起,潘秋芳就开始秘密执行写信计划,每天给一个学生写一封信,寄托她对这届学生的情感。在高考的最后一天,潘秋芳将36封信一一送到每个学生手中。
“我可可爱爱的林倩”“亲爱的why”“梦想女孩汀”……在潘秋芳信里,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可爱的昵称,每个昵称都倾注着潘秋芳对学生细致入微的关照。在同学们的印象里,学生颜雨杭开朗、爱笑,而且舞技超群。潘秋芳却注意到这个明媚的女孩也有默默流泪的时候。潘秋芳把心疼写进了信里,“青春总是多变多色捉摸不定。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学生叶伟杰自认是个情感克制能力强的人,“高中3年没怎么哭过,但读这封信的时候,哭得像泪人一样”。在叶伟杰眼中,潘老师最特别的就是拥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优点的“慧眼”,“在她眼里,每个人都是一颗闪亮的星星”。
潘秋芳相信文字的力量。除了黑板和信纸上的文字,潘秋芳还会坚持每天给学生写便利贴,人人都有。一个学期下来,她竟然手写了4000多张。学生单颖虽然已经毕业,但每次回望高中生活,潘秋芳的便利贴便是记忆的锚点。一次,单颖上课走神。潘秋芳没有当场批评她,而是在课后悄悄地在她的桌上贴了一张便利贴。“妞:这两天上课你有那么一会儿走神哦!”字数不多,但效果甚佳。从那以后,每当单颖上课想走神,她总会想起潘秋芳的叮嘱,“这种温柔又悄声的鼓励,比一切说教都更有力”。
潘秋芳深信,教育是一场家校共育的温暖接力。看见有学生连续两天默默捡起走廊上的纸屑,发现平日里害羞内敛的学生在课堂上高高举手……她将这些点滴细节一一捕捉记录,并主动与家长分享。在潘秋芳看来,真正的教育,就是要搭建一座家校共育的彩虹桥,让学生被看见、被欣赏、被认可。
“蜗牛班”的春天
潘秋芳偏爱蜗牛。书架上放着学生送的蜗牛福鹿灯。她的微信头像是蜗牛。她喜欢把她带的班称为“蜗牛班”。这份对“慢”的认同,是独属于她的带班哲学。
2016年,潘秋芳接手了一个班情比较复杂的班级:班里46名学生中,有13名是体育生,还有8名是艺术生。这些学生在体育、艺术领域上才华横溢,但同时也个性十足。如何搞好班级建设成了潘秋芳的头等大事。
首先要树立目标。在班会上,潘秋芳没有急着灌输“心灵鸡汤”。相反,她不急不缓地向学生卖起了关子,“除了雄鹰能登上金字塔尖,还有什么动物也能?”“是蜗牛!蜗牛也能从底下一点一点爬上去。”谜底揭晓,尽管学生们将信将疑,但潘秋芳目光坚定,“甘为蜗牛,塔尖会鹰。这就是我们的班级口号了”。
接着要找到自信。为了尽可能地鼓励学生,潘秋芳设计了名目多样的奖状,“借伞有功送阴凉奖”“跳远大长腿奖”“浇花小能手奖”……她还把这些奖状都贴到了教室外,“要让所有人都看到我们班很棒”。
在潘秋芳的眼里,班里艺术生的绘画作品是难得的“宝贝”。她将学生的绘画作品细心装裱,还在班级门口办了一场小型画展。学校的教师前来捧场,有的还买走了心仪的画作。
最后要凝聚班魂。开学初,潘秋芳就注意到班里的体育生们“自成一派”,“与其他同学之间仿佛隔着一堵透明的墙”。潘秋芳没有急着说教,而是选择在一个炎热的下午,带着全班其他学生观看体育生们的日常训练。“他们和我们一样努力,只是舞台不同。”单颖回忆道。从那天起,那堵曾立在学生之间的“透明的墙”倒了。
“潘老师比任何人都更相信我们。”单颖的感受也是“蜗牛班”学生共同的心声。相信的力量是那样强大,潘秋芳不曾催促,但许多学生都在她柔韧的关怀中,悄悄地转变了。潘秋芳很喜欢《爱弥儿》中的一句话:“你不急于达到什么目的,反而可以很有把握和十分迅速地达到那个目的。”
2018年,“蜗牛班”学生毕业了。潘秋芳给每个学生准备了一枚独一无二的蜗牛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带着潘秋芳的期许:即使步履缓慢,他们终将以自己的节奏,稳稳抵达属于自己的终点。而“小蜗牛”们也回应了这份期许,全班所有的学生都考上了大学本科,进入自己理想的学校。
长大后,我便成了你
回望自己27年的教学生涯,潘秋芳坦言,命运似乎画了一个奇妙的圆。要理解其中的深意,还得把她的故事从头说起。
潘秋芳出生在浙江缙云的一个小山村。少年时代,潘秋芳对未来没有太多设想。而高中英语教师陈洧慧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潘秋芳的人生剧本。
学校放假了,潘秋芳常常会为了省下几元钱的路费,选择留校。陈洧慧知道后,便邀请她住进自己的教师宿舍,方便她热饭菜。陈洧慧的悉心关怀如同一缕春风,抚平了这个山村女娃心间的褶皱。“我也要成为这样的老师”的念头在潘秋芳脑中扎下了根。后来,潘秋芳考上了丽水师范专科学校(现为丽水学院)的英语专业。毕业后,她终于如愿成为一名英语教师。
潘秋芳将曾经收获的温暖传递给了自己的学生。有学生节假日不回家,她就在宿舍里给他们开小灶。学生小汤至今记得,“潘老师像姐姐一样给我炒饭,那香味我永远忘不了”。
学生徐翎宁的英语成绩并不突出,但潘秋芳独特的教学方式深深吸引了她。高考前夕,这个女孩暗暗发誓:“一定要把英语学成自己的优势科目。”谁承想,这个誓言在10年后以最美好的方式实现了——如今她不仅成为英语教师,还成了潘秋芳的同事。“从前只觉得感动,如今才真正懂得敬佩。”现在,这份温暖的教育接力棒正在传递。徐翎宁的办公桌上也摆上了一叠彩色便利贴。她学着潘秋芳的样子,用细腻的笔触记录学生们每一个值得珍藏的瞬间。
“班主任的使命就藏在日复一日的细节里。当我们用爱心记录下每个孩子的闪光点时,教育的奇迹就在平凡中悄然发生。”潘秋芳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潘秋芳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枚蜗牛图案的卡片。卡片中,一只蜗牛伸出触角,正努力地从书堆中向上爬。她从未解释过这张卡片的意义,只是让它一直留在视线所及之处,时刻提醒着自己:教育奇迹,往往就藏在最平凡的坚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