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嘉琦
7月1日,在安吉县递铺港畔,伴随着夏日清晨的徐徐凉风,一场主题为“牵着蜗牛去散步”的迷你马拉松融合活动启程。来自安吉县第九小学的30名少先队员与育星培智学校的10名特需儿童结对,组成5支小队携手完成3公里的环形徒步。
此次马拉松活动是安吉“融合伙伴节”系列活动之一,旨在促进普通儿童与特需儿童相互融合、理解、尊重,拉近彼此的距离,促进普特儿童在融合中收获成长。近年来,安吉通过定期举办普特伙伴融合活动、重构普特学校空间布局、创新师资队伍培养模式等举措,构建起尊重差异、支持个体自然发展的融合教育生态。
创设无痕融合空间
在育星培智学校和安吉县第三小学之间,有一道连接起两校、名为“星光驿站”的融合门。在这道门及连通起两校操场的走廊上,装饰着许多普通儿童与特需儿童在融合活动中拍摄的照片及合作完成的各类书画作品。“星光驿站”背后是安吉在融合教育布局上的顶层谋划。
早在2019年,安吉就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改善融合教育布局,为普特儿童创设良好的融合环境。安吉县教育局特殊教育相关负责人戴海香认为:“一个融合无痕的生态空间有利于普特学校的交流互动,同时也能创造更多普特儿童互相了解、彼此接纳的机会。”
基于这一理念,安吉打破传统隔离式的特殊教育布局,将育星培智学校与安吉三小、安吉县体育中心合建在城东最宜居的区块,实现内部连通、资源共享。记者了解到,育星培智学校方圆一公里范围内,现在共有3所幼儿园、1所小学、1所初中、1所体育学校,自然形成了一个普特融合教育生态系统,极大地方便了融合教育活动的日常开展。
有了便于融合的物理空间布局后,如何确保特需儿童在教育上能得到科学且妥善的安置?为此,县教育局联合卫健、残联、民政等部门,先后成立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医教康共同体,于每年4~6月为全县近500名特需儿童开展发展能力评估,确定教育安置形式。目前,安吉已形成了轻度残疾儿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中重度残疾儿童特校集中就读及卫星班就读、极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的分类安置形态,并倡导有条件的特需儿童尽量参与进普特伙伴的融合中去。
融合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难题,“1+4+N”三级融合教育体系应运而生。该体系由1个县级特殊教育指导中心、4个片区资源中心、N个校级学生融合成长支持中心组成。当校级融合中心在特需儿童的教育上犯难时,便可层层向上求助,获得片区及县级中心“智囊团”的支持。现在,三级融合教育体系已覆盖安吉各级各类学校,为各学段特需儿童的发展保驾护航。
建强融合师资队伍
要做好融合教育,离不开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而安吉多元的教师培养方式,成为其发展融合教育的坚实底气。
作为安吉特教教师的“大本营”,育星培智学校承担了主要的特教研修活动。学校副校长宋丽姝告诉记者,每周一晚上,学校举办特教线上读书会,全体教师都需参与,研讨相关专业书籍。此外,学校还定期举办跟岗培训。去年,宋丽姝就曾去当地妇幼保健院生长发育科跟岗学习。在观摩的过程中,她对幼儿在不同月龄五大领域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宋丽姝看来,县内各类特教教师比赛对其专业成长助力最大。每年,安吉都会依托省特教教师基本功大赛,设置课堂教学、个案评估等竞赛项目,培养出了一批专业骨干教师。宋丽姝回忆道,入职初期,正是一场场特教比赛“磨”出了她的专业能力。去年,她再次参加了县特教教师基本功大赛。在准备“个案评估”环节时,她深入研习了儿童动作、语言发展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夯实了自己的专业基础。
与此同时,安吉致力让特教教师带动资源教师成长,再由资源教师将融合教育的理念、技能辐射到其他教师,最终惠及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特需儿童。比如组织开展“融合月讲”活动,每月一期,会聚县妇保院儿科康复医生、特教教师、普通学校资源教师等,通过骨干领学、专家点评、个案研讨等形式,不断提升各校教师支持普特儿童融合成长的能力。安吉县递铺中心幼儿园资源教师陈依依便是“融合月讲”培训活动的忠实学员,一期不落地参加活动。“主讲者往往以亲身实践为例,分享实用的教学方式,这让我受益匪浅。”她说。
在融合中成长
“小阳(化名)是一名孤独症儿童,一开始来园区读大班时,几乎不与人交流……”对于学生小阳初来学校时的状况,安吉县龙山幼儿园负责人龚元旦记忆犹新。可喜的是,经过一年安吉游戏沉浸式活动,小阳的精神面貌已焕然一新。
当前,随班就读全融合、卫星班部分融合及社团课反向融合,是安吉普特儿童常态化融合的主要模式。而对于全县3~5周岁学龄前特需儿童,安吉倡导全员融入幼儿园,通过参与安吉游戏实现发展。作为当地学前教育的一张金名片,安吉游戏“开放环境、游戏赋能、成人支持”的理念早已深度融入各个幼儿园的一日生活。
观察天气、植物并作图;自主选择在户外“玩什么”“怎么玩”“与谁玩”;与同伴分享游戏中的新发现……这些环节,构成了小阳所在幼儿园班级的一日活动。秉承安吉游戏“最大程度地放手和最小程度地介入”原则,教师们通常不过多干涉幼儿们的自由活动,而是在一旁进行观察并作日常记录。而对于像小阳这样在社交互动方面需要额外支持的幼儿,教师也会适时进行必要的介入。例如,为了帮助他尽快融入集体游戏,教师会引导几个同伴和他一起互动,也会在倾听他的发言后具体地给出积极反馈。在园区的融合环境里,小阳从最初的沉默不语,到如今会主动向教师问好,甚至乐于助人;而普通幼儿在此过程中也学会了接纳与尊重。
在县级层面,安吉同样致力于打造普特融合教育特色品牌。自2020年开始,安吉统筹开展六大伙伴融合系列活动,包括“融合伙伴节”、融合运动会、融合夏令营、融合风采展等。据统计,每年有2000余名普通儿童与特需儿童结对成伙伴,共同参加各类活动。
“我们希望每个儿童生长的环境都是生态的,也希望他们都能以自己的节奏幸福成长。”戴海香说,接下来,安吉将进一步深化融合教育实践,构建融合教育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