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季 颖 通讯员 叶艳景 周灵艳
“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哒啦滴哒啦,它能实现小小愿望有神奇魔法……”日前,遂昌举办“遂心共融,点亮未来”2025普特融合文艺快乐舞台活动。活动当天,12个精心准备的节目接续登场,其中有部分节目是由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合作完成的。
这个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双向奔赴的大舞台正是遂昌积极推进普特融合的生动呈现。近年来,遂昌紧扣“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目标,搭建“遂心共融”协同共育支持行动路径框架图,从教育融合、家庭融心、部门融通3个维度入手,通过小切口改革推动学前融合教育深层次变革,大力发展学前融合教育。“高质量的学前融合教育更有助于特殊儿童的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遂昌县人民政府副总督学肖飞说。
于是,遂昌通过“一个不能少”专题送教活动摸排全县特殊儿童情况,做到早发现、早介入。为了让这项送教活动能够常态化、可持续发展,当地建立了送教上门学生“一生一案”制度、“责任老师和责任领导”制度、“阳光课时”制度等长效机制。小美(化名)就是这项政策的受益人。小美出生没多久就被发现存在语言障碍,但由于爸爸常年外出务工、妈妈有语言障碍,已经6岁的她从未接受过专业治疗。后来,在送教上门教师的帮助下,小美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帮扶,享受到了学费减免等政策,并开始接受专业治疗。
特殊儿童不仅需要早发现,更需要精准的干预治疗。为此,遂昌建立了片区学前融合教育成长共同体巡回合作机制,组建学前融合教育巡回指导小组常态化开展巡回指导工作。巡回指导小组由来自遂昌县残疾人联合会、特殊教育学校等单位的专业团队,以及幼教、特教教研员共同组成。全县划分为3个片区,巡回指导小组通过点单式服务模式提供服务,精准响应幼儿园需求。
去年9月,遂昌县金岸中心幼儿园教师潘玲珍在带班过程中发现某幼儿疑似存在特殊倾向,就把相关情况逐级上报至园长、县教育局教研室。县教研室立即组织巡回指导小组上门服务,通过半日跟班观察、游戏互动等方式,结合专业评估指标分析幼儿行为表现,并与医院专家、家长深入交流,全面了解幼儿情况后,最终形成了专业评估意见和个性化支持建议,让幼儿及时得到了科学的指导。
融合教育落地的关键在于师资保障。遂昌以“三育”策略赋能师资建设,通过新教师专项培训、资源教师进阶研修、医教康联合教研等多元路径建强师资队伍。同时,采用“研训一体、学用结合”本土化培养模式,特别是针对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的实践难点,开展靶向教研,让教师从“敢接纳”走向“会支持”。截至目前,全县共有70名教师参加了资源教师专业培训。
此外,遂昌通过一系列政策为学前融合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如在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中,要求建立学前融合班级“三教一保”保障机制;建立并完善0~6岁孤独症筛查机制、特殊儿童教育服务专项督查评估机制等工作机制。同时,还不断引入社会力量,为特殊儿童构建更加包容和支持的成长环境,持续开展“暑期爱不间断”公益课堂、“小鹿灯——愈见未来”义诊活动、特殊儿童“房屋改造”项目等关爱特殊儿童的公益活动。
遂昌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郑月娥表示,学前融合教育是特殊儿童教育的起始阶段,接下来,遂昌将以学前融合教育为出发点,持续推动普特融合教育常态化,让“共融”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鲜明底色,为特殊儿童铺就通向广阔世界的星光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