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6月6日 星期

课堂“动”起来 资源“聚”起来
杭州上城区探索科教育人新路

□本报记者 朱郑远

正值课间,实验楼3楼的长廊上站满了学生:有的在弹奏隔空超级钢琴,了解光电传感技术;有的通过动手实验,深入剖析流体力学中的伯努利原理……杭州市钱学森学校办公室主任袁志刚告诉记者,为了让学生能够随时探索科学的奥秘,学校把这条长廊打造成了“人工智能博物馆”,这里有不少尖端科技设备,现在已经成为学生的热门打卡地。

如今,在杭州市上城区的校园里,处处皆是这样让学生兴趣盎然的科学教育场景。近年来,上城区着力探索科教育人新路径,创新机制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题”,通过强实践、聚资源、建队伍,构筑科教育人新生态。

构建多样态科学课堂

上个月,学生发现校园里有很多自然掉落的花瓣,一堂有关琥珀制作的科学课随即开讲。课堂上,在教师的带领下,眼看着随手获得的花瓣制作成了琥珀,学生探究的兴趣陡增。

“学校的一草一木都是实验对象。”杭州濮家小学教育集团科学教师刘威说,实验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有力抓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学校精心打造了科普剧场、创新工厂、智慧农场等多维科学实践空间,让校园的每一处都成为实验室,每名学生也都成了探究者。

在钱学森学校,教师李亚妮在过去一年里,带领学生在校内的水塘与劳动基地探索了鱼池生态种养模式,开展了以“鱼菜共生系统”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方案制定、亲手制作、实验、修正等实践环节,最终设计出了适合学校生态的鱼菜共生系统,也对生态循环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

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通过推进科学教育教学方式变革,以真实问题驱动课堂教学,科学课呈现出了新的样态。学校已连续8年开展大型项目化学习活动——挑战“二师兄”。每次活动,学生都会结合科学知识,设计出各式各样脑洞大开的称猪方案。“现在的科学课不再是看实验、记公式、做练习,而是让学生面对真实情境任务,思考如何将科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学生要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解决问题。”校长吴轶玲表示。

在上城区,科学实践与课堂“联姻”早已成为常态。目前,该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都建立了综合测评指标,如每学期有科学实验清单,学生每周亲历一次科学实验、每学期进行动手实验操作等。同时,各校还将科学教育纳入校本课程和课后服务课程,形成了“钱学森航天育种劳动课程”“丁中科学称猪”等特色课程近百门。

“这一系列校内课堂提质增效行动,将基础型、拓展型、创新型等各类科学教育课程资源串联起来,让中小学科学教育有了更多的打开方式,为科学教育的生根发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上城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校家社共建丰富教育场域

废弃纸板变身拱桥骨架,太阳能灯点亮桥面装饰,可降解胶水固定结构细节……前不久,在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内展出的桥梁作品,吸引了众多家长驻足观赏。展出的84件桥梁作品,全部出自杭州市茅以升实验学校学生之手。

这场作品展是学校与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合作的成果,融入了低碳环保理念。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学校组织学生走进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学习“变废为宝”主题课程,并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让学生亲身参与废旧纸板变身拱桥骨架的全过程,全方位了解环保材料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推动循环经济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这背后离不开上城区教育局的顶层设计。区教育局明确要求各校用好科普基地、科研院所等资源,打造“实验室里的科学课”新范式。

为此,上城区打造了中小学生校外实践活动数智化平台——“淘活动”平台,打破学校固有边界,打造集校际、校馆、校社、校企“四维合一”的青少年“15分钟科普知识学习圈”,让区域学生享受更多、更丰富的校外科学实践资源。目前,平台已上架学校与区科协联合开展的科技特色项目25个,入驻校社联合创建的科普阵地40余个。上个月,杭州市蒋筑英学校开设了以学生自主造船为核心要点的“浪花制造局”特色课程。课程甫一上线,活动名额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被一抢而空。

完善的校家社协同机制,更让科学教育在上城区“破圈”生长:区教育局建立了“星级家长执照”机制,开展科学教育的亲子陪伴指导服务,累计打卡已超过13万人次;濮家小学教育集团开启家庭实验室培育计划,家校携手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

“接下来,区教育局将进一步加强与科研院所、科技馆、社区等单位的协作,建立更为密切配合的科学教育协作机制,打造好家门口的科学教育阵地。”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完备的科学教育师资队伍是做好科学教育这道“加法题”的关键一环。为推进科学教育发展,破解校内科学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现实难题,上城区教育局探索引入以科学家为代表的高质量校外科学资源,为各校配备科学副校长。截至4月底,全区已有46所学校聘请了48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的专家担任科学副校长,为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