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创新联合体为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关键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徐咪咪
乡村振兴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关键基础。在这一过程中,职业教育因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职业教育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愈发显著。职业院校通过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应当聚焦在如何更快速、准确、稳定地满足乡村振兴的需求,解决乡村振兴中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难点和堵点问题。
校地创新联合体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专注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助力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其关键效用。
一、构建校地创新联合体的实践路径
(一)科技联动,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校地创新联合体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和乡村产业特色,构建了包括国家(省、市)高能级平台、职业院校、县域(产研院)、乡镇(科技特派员)、村社(服务团队)在内的五阶立体服务体系,通过与省“三农”智库联盟、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纵向联动,构建了需求导向、项目驱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理论研究范式,以助力乡村振兴创新体系。校地创新联合体以乡村实体产业研究院为主抓手,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为依托,通过科技特派员入驻乡镇、产业邀约“一对一”保姆式服务等形式,开展立地式研究,聚焦乡村企业的关键技术需求,提供联合攻关、创新成果转化、技术应用和产品更新等服务,推动产业提档升级,促进职业院校与社会企业的融合。
(二)教育联培,赋能乡村人才振兴
职业教育将高质量的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作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举措。校地创新联合体强化区域联培机制,打造多层次、多类别、多形式、多元化的“新农人”培养职教联盟,将职教力量延伸至田间地头。组建跨学校、跨学科、跨专业的助农教学研发团队,加强线上教育微课程资源开发,涵盖种植、养殖、畜牧、园艺、电商营销等领域,支持多种教学方式,充实线上“精品微课超市”。注重通过信息化手段提供在线培训和移动互联服务,提升农民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深化以赛代训和赛培结合新模式,建立技术能手库,为乡村发展提供人才供给。
(三)文化联创,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职业院校利用艺术设计、文化研究等学科优势,设立乡村文化工作站,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整合传统手工艺。遵循“乡村出题、高校答题、真题真做、成果落地”的原则,解锁乡村文化密码,打造特色文化主题形象,研发具有地域艺术审美的文创产品。校地创新联合体运用多种创作形式扩展乡村文化传播平台,实现创意赋能。同时,组建服务团队走进乡村,共建文化场馆,打造“一村一品”,将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于乡村规划建设,以激活乡村文化动能。
(四)生态联构,催化乡村生态振兴
校地创新联合体着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结合环保科普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致富增收,构建宣传新模式。引导农民形成科学、文明、环保、健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培养大学生志愿者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结合乡村文化、环境特色及村民意愿设计方案,助力打造“一村一韵”乡村生态空间,建立宣传教育阵地。通过“研学+”模式,将研学教育实践与生态文旅、绿色休闲等产业结合,集聚乡村人气,激活乡村经济,带动乡村产业。
二、构建校地创新联合体的实践经验
(一)党建引领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
在乡村振兴中,党建引领发挥着核心作用。通过党建引领,能够推动校地创新联合体建设,实现资源的跨界配置和抱团融合发展,从而解决乡村班子弱、增收难、人口少等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校地创新联合体应基于当地资源,精准制定产业发展策略,构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产教协同为支撑、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驱动为动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乡村生态圈,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双向赋能是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校地创新联合体应遵循因需联建、互补联建、强强联建的原则,促进供给侧从资源布局、产业特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满足需求侧的要求,构建校地合作的多元协同生态。建立动态调整和优化机制,确保职业教育特色人才培养体系与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高度匹配。同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乡村企业技术人员、农业高技能人才与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参与乡村振兴实践,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