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丽红
每周一到周五的午休时间,绍兴市越州中学学生陈丽都会来到学校的越竹坊,学习竹编技艺,制作竹编作品。“创造一件独特的竹编作品是快乐的劳动体验,也让我在实践中探索兴趣和未来的职业方向。”陈丽说。
在高中阶段,包括自我探索、职业探索的生涯规划教育课,助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综合实践课,以及作为“五育”并举重要一环的劳动教育课,由于是非考试科目,常常不被学生重视。为了改变这种现象,越州中学探索出了一条以生涯规划教育为轴,串起综合实践与劳动教育的创新路径。
生涯规划、综合实践、劳动教育“手拉手”
“生涯规划教育、综合实践和劳动教育通常‘各自为政’,但这三者之间其实是高度关联的,因此我们想到把它们整合起来,目标是拓展这3门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学校党委书记孙洪亮说。
学校构建了生涯规划教育、综合实践和劳动教育“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新格局:生涯规划教育为学生锚定未来发展方向,其所包含的职业体验也是学生开展劳动实践的平台;综合实践则全方位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助力学生适应未来多变的职场与社会,同时也是开展职业探索和劳动教育的路径;劳动教育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实践能力,助力学生了解职业、发现自我。三者融合,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与终身发展。
为了让3门课程有机交融,学校建立了生涯规划教育、综合实践和劳动教育联合工作领导小组和联合教研组,通过定期培训和交流,提升教师融合教学能力,并建立融合式评价体系。此外,为扩大融合课堂的实施空间,学校整合校内外资源,一方面联合企事业单位打造校外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并组建由家长、劳模、非遗传承人等群体构成的“校外劳动导师库”,另一方面积极在校内建设多种多样的劳动场所,开设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
在高一学完一定课时的生涯规划基础理论和方法后,以生涯探索为黏合剂的“三位一体”融合教育模块,就会以社团活动、项目化学习、职业体验、地方新兴产业调查、工匠访谈、高校研学等形式,落地为一个个具体的情境。
让“1+1+1>3”
前不久,陈丽和另两名学生陈尚利、陈珈懿共同完成的竹编作品《绽放的青春》获得了省中小学生艺术节立体造型类一等奖。这件作品从设计到制作,历时一个学期,除了竹编技艺,3人还用上了通用技术、信息技术和数学等多学科知识。“我是一名美术生,这一次制作竹编作品的过程,让我坚定了未来走艺术创作之路的信心。”陈尚利说。
越窑坊、越染坊、越竹坊、木工坊、金工实验室、电子制作实验室、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学生们足不出校,就能投身到“生涯、实践、劳动”的一体化学习场景中。“不少学生毕业后会升入高职院校,职业体验对他们尤为重要。”学校金工实验室负责教师高掌珠说,“因此,实验室对全校学生开放,没有选通用技术为选考科目的学生也能来体验。”
为了让学生们在“职业探索+综合实践+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跨场景教育中能够主动“思考人生”,学校为每个学生提供《职业体验活动实施手册》,明确职业体验的流程,引导学生通过撰写劳动日志、展示体验成果、修订生涯规划书等方式,更好地发现和发展自我,认识社会和职业,坚定未来发展方向。
该校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就突出体现了“生涯导师”的功能:不少学生在升入大学后,选择了人工智能相关专业。这个实验室为学生在校期间提供了额外的课程学习领域,有刚体力学、机器人、控制算法等,并提供各种软件和硬件支持,方便学生动手搭建各种机器人。“有段时间我很迷茫,学习上缺乏动力。在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里的体验,激发了我对人工智能行业的向往。我正在为考上目标大学的人工智能类专业而努力。”学生潘佳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