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基础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4月22日 星期

子规声里读春光
——浙江大力推进乡村学校阅读教育
图为桐乡市乌镇植材小学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手账”。
图为4月18日,东阳市横店镇后岭山小学学生在“跳蚤书市”上挑选图书。

□本报记者 廖钗勤

台州市黄岩区沙埠镇中心小学新购入了沙埠青瓷相关书籍,从历史考据、工艺传承到名家故事,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在书中探寻家乡文化的千年脉络;

瑞安市平阳坑镇学校在低段推出了“亲子共读计划”和“老少融合课程”,邀请学生家长参与,亲子共读,让书香从校园弥漫至家庭;

杭州市转塘小学的“悦读节”迎来特殊嘉宾,来自杭州云深处科技的智能机器狗踏着机械步,吟诵出名句“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引得围观学生惊叹连连;

……

临近第30个世界读书日,浙江各地校园里的书香愈发浓郁。那些地处乡村的学校,也通过创新阅读载体、完善评价体系,持续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数量、阅读能力,为学生养成终身阅读习惯打好基础。

创设阅读空间,拓展阅读资源

4月8日,在苍南县宜山镇第三小学,随着下课铃声响起,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揣着书本跑出教室,直奔“候书房”。缪雨萱就是其中之一,她坐在老榕树下,翻开了《鲁滨逊漂流记》。春风拂过榕树,又拂动书页,远处斑鸠颉颃,划过水田,但这些缪雨萱都没有注意到。此刻,这个女孩正沉浸在18世纪的海岛,和鲁滨逊一起“冒险”。

这处清新雅致的读书天地由旧车棚改造而来。2023年,校长吴志仲在信箱里发现多封学生来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阅读的渴望:“我们缺一个阅览室,没有读书的地方。”“藏书室的书能再丰富一些吗?”……这所乡村小学的阅读环境并不好,吴志仲决心借校园翻新的契机,利用有限的资金为全校960余名学生打造一处阅读场所。于是,旧车棚被拆除,大榕树下摆上了木质桌椅,挂起了秋千,建起了小书屋,“候书房”就此诞生——“候”字是吴志仲的巧思,他希望学生们能在放学后等待家长时,用阅读填满这段空白时光。

除了阅读场所的匮乏,乡村学校还普遍面临图书资源不足的问题,如何尽可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各地各校各显其能。

苍南县宜山镇第三小学联合当地村委会,发起捐书活动。秉持“用一个村庄的力量来养育一个孩子”的理念,村民们响应号召将家中的闲置书籍捐给学校,于是《苍南县志》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书籍得以进入学校的藏书室。

桐乡市濮院桐星学校与桐乡市图书馆达成合作,共同发起“图书进校园”活动。2024年,学校从图书馆集中借阅了320余册精美绘本和600余册优质儿童文学读物。这些书籍被分配到全校各班级的图书角。五年级学生崔畅在学完《刷子李》后,被冯骥才幽默风趣的文风所吸引。令他惊喜的是,班级图书角中恰好有自己想读的《俗世奇人》,他立即如获至宝地捧读起来。

象山县鹤浦镇中心小学则通过“以蔬换书”活动,倡导学生分享闲置书籍。学校在每个班级都设置了专门的书籍回收箱。学生们每捐赠3本书,就能获得一个精心准备的“书香盲盒”。盲盒里不仅有蔬菜种子和种植手册,更以趣味蔬菜谐音梗传递美好祝愿:天之“椒”子激励成长,“茄”而不舍培养毅力,“土”飞猛进期待进步……意在让知识与希望的种子在学生心中共同发芽。

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在乡村学校开展阅读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培养起学生的阅读习惯。”桐乡市濮院桐星学校副校长张林娟坦言。这也是许多乡村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感受。在乡村学校中,学生具有这些普遍特点——生源多为随迁子女,家庭阅读氛围普遍淡薄。义务教育阶段是培养学习习惯的黄金期,张林娟表示:“我们尝试通过一系列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培养起阅读习惯。”

4月14日,课本剧展演活动在学校报告厅启幕,这正是该校的生动实践。学生们用简易的服装和道具重现了杜甫夜宿石壕村的场景,全校师生得以目睹官吏是如何强征老妇的。学生王鑫宇在剧中扮演杜甫,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所见所闻,他找来和安史之乱相关的历史读物,又广泛搜集了诸如《兵车行》等其他一些描写战乱的诗词。在阅读资料的过程中,他深刻地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战争中没有胜利者,即便是抓人的官差,也会面临颠沛流离和死亡。”理解了这一层意义后,王鑫宇和同学在剧中增加了石壕吏的视角,创新地摹画了3名石壕吏的人物背景:他们既是执行苛政的小吏,也是刚经历亲人离世、承受上级催逼的战争受害者,试图多角度揭示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可贵。

因地制宜开展活动,是乡村学校推进校园阅读工作的一大特点。不少学校着力利用周边资源,将其与阅读结合,打造具有乡野特色的阅读活动。

瑞安市平阳坑镇学校除了建好校内图书馆、流动书站、班级图书角等阅读场所,让学生“处处有书读”,还利用学校附近东源村的木活字印刷展示馆这一场馆资源,开展“我是木活字推广人”项目化学习活动。活动以故事会、讲座、读书交流会等形式,鼓励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当地非遗文化。

永嘉县沙头镇中心小学尝试推出以观鸟为主线的主题阅读活动,由语文课本里的《珍珠鸟》说开去,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在观鸟、拍鸟、识鸟的过程中,将科普阅读与真实生态场景深度融合。

苍南县宜山镇第三小学则打破教室边界,把阅读课堂搬到了田地里。在讲授《悯农》的诗歌内容后,语文教师带领学生来到学校的小农场,现场传授锄头使用技巧,讲解杂草特征,带领学生一起除草。当汗水滑落额间,腰背开始酸痛,“粒粒皆辛苦”的含义自然浮现。“什么都比不上亲身尝试。劳作之后,学生们对农民的辛苦有了直观认识,有些学生还自发地吟诵起了诗歌。”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陈萍萍说。

通过多元路径为学生建构起立体的阅读世界,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真实可触的生活场景中落地生根。2024年,永康市城西小学进行了学生阅读调查,结果显示,通过与市图书馆、校外书店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阅读资源,开展多元化的阅读活动后,五年级学生学期人均阅读量增加了7本,六年级学生增加了4本。

教授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在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之外,教师们还思考着如何让学生“会读”。阅读应该怎么教?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象山县鹤浦镇中心小学语文教师黄巧巧,她发现班上学生虽然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但普遍存在“走马观花,不求甚解”的现象。学生们的阅读行为需要系统地引导。如何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且符合学生认知习惯的阅读方法?尽管2022年版课标提出的“整本书阅读”理念为她指明了方向,但具体实施策略仍令她感到茫然。直到她参与了县域研训活动,听到县教研员和城区骨干教师的经验分享,才豁然开朗。

从县里取回“真经”后,黄巧巧很快在学校里实践起来,尝试以点带面地教会学生掌握科学高效的阅读方法。学校通过3堂共读课来全程跟踪指导学生的阅读行为:导读课、推进课和交流课。导读课上,黄巧巧引导学生从书籍的封面、勒口、封底捕捉关键信息,通过目录预测内容脉络,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当学生进入深度阅读阶段,猜读法、摘抄法、笔记法和思维导图等工具在推进课中次第展开。收尾的交流课最受学生欢迎:他们总结文学人物的特点,为汤姆·索亚制作名片;梳理小说情节,为小兵张嘎颁发成长勋章……

在最近的语文课上,学生们听完黄巧巧分享的《我与地坛》片段后深受触动,自发购买书籍,准备采用阅读课上的技巧,展开深入阅读。看着课堂上涌现的“人物成长连环画”“文学人物颁奖词”,还有妙趣横生的“我与嘎子的故事”,黄巧巧真切感受到,尽管在乡村学校进行阅读教育有诸多困难,但阅读嫩芽已悄然萌发。她相信,努力播下的阅读种子,终将长成参天大树。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