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4月22日 星期

课间“松绑” 安全“加码”


□本报见习记者 刘桐青 记者 朱郑远

下课铃声响起,中国传媒大学附属临安小学安静的校园“沸腾”起来。站在校园围栏外等候放学的学生家长王女士一直关切地盯着操场,她告诉记者:“现在课间时间延长至15分钟,孩子活动的时间变多了,这是件好事。但作为家长,自己更关心孩子的安全问题。”

王女士的担忧正是学校正在全力解决的难题。自课间15分钟推行以来,全省各中小学校主动拓宽活动场地,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但课间时间延长、活动范围扩大、活动形式增多,也给学校管理加大了难度。如何保障学生课间活动安全是学校要面对的课题。

“目前,学校开设了沉浸式课间安全教育课程,筑牢安全这道‘防线’。”中国传媒大学附属临安小学校长徐俊介绍,“15分钟安全”课堂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课间安全很重要,帮助他们厘清课间常见危险行为和安全活动的边界,构建起课间安全行为认知。

“以前总觉得课间追逐打闹很刺激,现在知道了以比汽车‘窝行’还慢的4公里时速奔跑,也可能造成三级碰撞伤害。”四年级学生白睿桉说。为了让师生更加注重课间安全,防止受伤,中国传媒大学附属临安小学举办安全知识竞赛,白睿桉就是本次大赛的冠军。除了安全知识竞赛,学校还组织开展碰撞冲击力模拟实验、安全能量存折等一系列活动。

在通过安全课程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安全意识的同时,学校仍要加强对课间的安全管理。宁波市镇海应行久外语实验学校探索“14+1”课间管理模式,保障课间安全。所谓的“14+1”,就是在课间的最后一分钟提醒师生做好上课准备。同时,学校还实行网格化管理,为学生提供了一张“课间15分钟活动游戏清单”,包含课间活动安全提示、先准备再游戏的提醒和课间游戏指南3个板块的内容,根据学生需求提供活动建议和场地,并且每片场地都有专门的疏导协管教师、安全巡查员等,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在东阳市外国语小学,则诞生了一支小黄帽警示队——由学生组建的课间巡查小队。在课间,队员会在教室、花坛、走廊等区域进行巡查,若发现同学有追逐打闹等不安全行为时,及时进行提醒。“我们都是‘竞争上岗’的,这个机会来之不易,肯定要做好表率。”学生卢子晏和张乐希都是小黄帽警示队的队员,负责检查中低段学生的课间文明休息行为。在校长葛敏辉看来,学生、任课教师、班主任等多方协作共同配合,不仅能确保学生课间活动中的安全和纪律,还能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

与此同时,我省各中小学校也正在积极寻求相关部门在医疗、法律等领域提供保障,完善校园安全事故处理程序,为学校解除后顾之忧。“在柯桥区教育体育局的协调下,绍兴市中心医院为学校开辟了绿色通道,一旦学生发生特殊情况,医院有专人对接,学生可第一时间完成就医。”绍兴市柯桥区管宁实验小学副校长郑炜栋介绍。同时,学校发挥来自派出所、街道两位法治副校长的力量,联合律师事务所成立调解委员会,帮助家长与学校、家长与家长完成沟通协调工作。

此外,绍兴市还联合司法部门、教育部门、人民调解员等的力量,成立了绍兴市校园伤害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出台《校园伤害纠纷预防和调解处理实施办法》,实现了校园伤害纠纷管理的常态化、程序化、专业化。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