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前沿观察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4月18日 星期

推进幸福教育 共建幸福校园


编者按: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浙江财经大学副校长郑亚莉提交了“关于打造全生命周期幸福教育体系”的提案,提出以大中小幼教育一体化为抓手,打造全生命周期幸福教育体系,让学生幸福成长。本报刊发了郑亚莉的观点,获得广大读者的共鸣。为此,本期我们约请专家学者进行更深入的研讨——

什么是幸福?怎样在学生学习阶段培养幸福体验,并为他们的人生未来奠定幸福基础?学生的幸福感不仅影响其当下的学习状态,更关乎其社会适应能力和终身发展。创建幸福校园、提供优质教育是每个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主持人:首先,请大家谈谈什么是幸福,你理解的幸福教育是什么?

贺武华:古今中外,“幸福”就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与幸福教育有关;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人类的善”,侧重德育;边沁和密尔认为,行为正确与增进幸福倾向成正比,这对养成教育颇具启示。此外,诸多哲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针对幸福是什么、教育如何使人幸福等问题提出了系列论点学说。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及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实现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理想,则从根本上道出了幸福教育的本真追求。

李晓娟:我曾经问过学生们一个问题——幸福是什么?从学生们的回答中,我提炼出了自由感、活力和希望这3个关键词。自由感并非任性妄为,而是在理解边界的前提下,拥有探索世界与自我的空间,拥有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选择人生道路的权利和能力。活力源自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欲,是挑战未知和困难的勇气与力量。希望则意味着相信自己的努力会有回报,相信明天会比今天更好,相信自己能够创造有意义的未来。这3种幸福元素相互交织、相互滋养。

李佳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幸福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是个体对自己生活整体的满意度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我认为,幸福的关键因素在于:良好的人际关系,例如亲密的家人和朋友,能为我们提供情感支持和归属感;乐观的心态与积极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健康的身体与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应对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直接影响我们的幸福体验。

孙婕:幸福是一种因人而异的感受。我认为幸福有3个关键词:自主、满足、胜任。自主,即能有丰富和完整的心灵,能自由地支配时间和空间。满足,即内心需求能够得到一定的满足。胜任,即能有匹配的知识、能力、技能去胜任特定的任务或工作。

●主持人:目前,有不少学生无法感知到幸福,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李晓娟:学生们的不幸福,往往源于自由感的被剥夺。这种剥夺可能表现为教育者的过度控制、过度保护或过高的要求,也可能表现为个体不得不屈从于某种单一的价值评价体系的无奈。当一个学生内心的声音被忽略、真实的情绪情感被压抑,他们对世界的感知触角就难以健康生长。如果体会不到发自内心的快乐,找不到真正的自我,学生们就很难体验到持久的幸福感。

孙婕:原因有很多,比如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负面情绪不能很好地释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家长的期待值跟学生的实际能力不匹配造成的压力和内卷,严重影响到亲子关系。

童永圣:学生的幸福,本质上是被看见、被信任、被赋予力量。过度的控制、单一的评价、被忽视的情感需求等就是阻碍他们感受幸福的围墙。作为学校管理者,最有力的行动不是“为学生创造幸福”,而是拆除阻碍学生感受幸福的围墙。当学校成为一个让学生敢于尝试、不怕失败、自由生长的地方时,幸福自然会成为教育的副产品。

●主持人:有研究表明,幸福是一种能力,是可以学习的。为了让学生感受幸福,创造幸福,学校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幸福教育又该如何实践?

贺武华:教育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经验世界,要创造感知、体验、对比、分享幸福的环境和机会。学校要让学生从小关注幸福、体验幸福、思考幸福,进而创造幸福。

有一种能力,被称为“幸福力”,体现在对幸福的认知力、汲取力、共情力、分享力、迁移力、创造力等方面。故此,幸福需要教育(培养),这就有了幸福教育。我一直主张,幸福是人一辈子要学习的课程,大中小幼各学段要循序渐进提供这方面的课程和活动。正如同“活到老,学到老”一样,“活到老,也要幸福成长到老”,直至“幸福地老去”。

李佳慧:我认为,幸福教育是需要融入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家长和教师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幸福、追求并获得幸福。幸福教育的关键在于对学生秉持积极的信念,相信他们的潜力、相信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可以通过努力跨越障碍并收获成长,以积极的信念陪伴学生享受快乐、经历挫折、韧性成长。

李晓娟:在某种程度上,幸福确实可以教与学。情绪调节的能力、人际交往的技巧等都与幸福能力密切相关,这些也是我们应该教给学生的。但我认为,对学生而言,最根本的是:家庭、学校与社会能够共同创造一个鼓励尝试、包容失败的环境,能够用多元的视角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独有的价值,鼓励学生探寻真正适合自身成长的路径。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牢固树立这样的信念:失败只是成长过程中的宝贵体验,可以安心做真实的自己,自己的存在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如此,幸福的能力就会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渐生根发芽。

童永圣:教育的幸福是靠很多要素一起完成的,这里面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倘若把学生比作绿叶和鲜花的话,家庭就是根,学校就是树干和茎,而社会就是土壤和空气。根和茎确实很重要,但是肥沃的土壤和清新的空气似乎也很重要。事实上,评价体系就是最好的土壤和空气。要让教育更简单一点,为教育松绑,让学生自由生长。

孙婷婷:幸福是“支持”。对于学前教育阶段来说,幸福教育是“让老师做孩子,让孩子做自己”。幸福教育是成人重获赤子心、儿童守护童心的双向奔赴。

●主持人:对于构建幸福校园,您有什么建议?

郑亚莉: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我提交了“关于打造全生命周期幸福教育体系”的提案。我觉得,要倡导以大中小幼教育一体化为抓手,通过建立学生幸福成长档案、教师幸福力提升计划等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幸福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幸福成长。我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要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幸福。幸福不仅是个人的事,也是社会的事。幸福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模式,更是一种教育文化、教育理念。因此我认为,让更多人通过幸福教育感受幸福,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要让更多人发自内心地来参与。

李晓娟:学校可以为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做很多富有成效的工作,比如改善校园环境、革新教育理念等。这至少能让学生在某些时刻、某些情境中拥有幸福的感觉。但影响学生幸福感的因素是多元的,况且学校教育也难以完全避免社会价值评价体系的裹挟,因此个体幸福感的构建仅靠学校的力量远远不够,家庭、学校与社会协同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江志明:让学生站在教育的正中央,“让每个生命蓬勃绽放”的幸福教育理念,始终是钱塘区打造幸福教育的指南。近年来,钱塘区教育局深入推进“钱塘优学”三年行动,高举幸福教育大旗,引领钱塘师生幸福成长。我们以“大思政”为统领,成立“红潮”区校思政联盟,积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扣好钱塘学子“人生第一粒扣子”。以“大健康”为主线,抓实“365健康跑”“亮眼控肥”“舒心躺睡”等特色活动,推广课间15分钟,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赋能学生健康成长。以“大美育”“大实践”为载体,实施“钱塘印记·美丽校园”建设行动,强化学校美育主阵地作用,提高钱塘学子审美和人文素养。深度挖掘钱塘高教园、围垦文化、江海滩涂、先进制造业等优势资源,建设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集群,打造具有钱塘辨识度的实践育人课程体系。

陈立剑:杭州市东城外国语实验学校通过“幸福四园”建设来提升师生幸福感。学校通过“生态乐园”建设使校园变成花园、果园、动物园。学校通过校园围墙爬藤月季的种植打造网红景点,通过校园小景的建设塑造花园效果;通过几百棵桃、梨等树的种植,让师生在花香、果香里不断成长;通过让学生和动物一起跑步、课间喂孔雀等活动链接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治愈心灵的效果。另外,学校还通过省级博物馆提供的资源为核心的“文化圣园”建设、师生优良环境的“温馨家园”“智慧校园”建设,努力打造幸福校园,提供优质教育。

孙婕:幸福校园最需要一场“尊重生命成长”的认知革命。教育不应该成为选拔的战场,学校应该是成长的沃土,是能让学生们获得价值感、归属感、成就感的地方。笕桥实验中学提出“幸福校园,内生成长”的理念,主张唤醒学生生命成长的内在动力,培养内心有力量的学生。我们通过学校文化的培育、教学方式的改进、课程的优化、家校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打造来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力,实现幸福校园的建设。我们构建人与自我、他人、社会、自然四重联结网络,通过联结育人,让学生内心充满力量。我们正在探索建设联结育人系统,就是通过身体的联结、情感的联结、心智的联结和精神的联结,让师生更幸福、内心更强大。

孙婷婷:我们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教师职业幸福、家园共育和环境生态等多个维度进行幸福幼儿园系统设计。主要是构建儿童幸福支持系统,打造教师幸福赋能工程,创建家园幸福共生团体,开发环境幸福设计秘籍。努力让幼儿园成为儿童发现自我潜能的“奇迹花园”、教师实现专业价值的“创造工坊”、家长获得成长支持的“育儿智库”、社区传播幸福能量的“温暖基站”。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