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等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5年4月18日 星期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深化“2+X”改革,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曹笑玮 王海红 刘召明

在数智化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从单一技能型向复合型转变。如何破解地方高校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德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难题?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自2016年以来,以“2+X”人才分类培养改革为突破口,构建“四维协同”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目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培养既具有家国情怀又具有社会适应度的应用型人才上取得了突出成效。

破题:回应时代之问的顶层设计

对人才培养定位超前布局,致力于培养既具有传统中文底蕴又具备现代技能的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是学院始终坚持的基本理念。根据时代发展情势,学院创新“2+X”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前两年打牢“通识教育+专业基础”双核基座,后两年实施“分类发展路径+定制化培养”。通过X目标课程群与X目标实践矩阵,系统熔铸思政引领力、专业创新力、社会服务力。这一改革解决了人才培养中的三个问题。一是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学院通过“专业导师+思政辅导员+行业导师”三维协同,打造项目化实践育人体系,创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对接的育人新范式。二是解决校园课堂隔墙问题。学院通过构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国内国外、线上线下”四维协同的实践体系,形成立体化全程育人机制。三是解决学生评价体系问题。学院通过目标实践活动,实施“价值塑造+能力培养+成果产出”三维考核指标。

立制:五环精控打造育人闭环

学院在“2+X”人才分类培养改革中,独创了“项目实践管理五环法”。一是需求导向。学院精准对接文化出海、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及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等地方社会愿景,设立系列项目组,其中“海外中文教学”“助农推广”“山区支教”“归正教育”等项目持续实施8~10年。二是构建育人共同体。学院对每个项目都配备了“学术导师+思政导师+行业导师”,形成了“理论指导+价值引领+实践赋能”的动态机制,打造高效的项目实践指导团队。三是画像定制。根据学生的成才愿景和发展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构建类别化与个性化团队,进行画像式培养。四是过程管控标准化。学院严格把控计划、执行、总结、反思等各环节,以标准化管理保障实践育人质量。五是创新优化。学院建立动态迭代机制,锚定育人内核开展系统性教学反思,闭环优化实践育人机制,提升项目质效。

实践:四维矩阵培育时代新人

学院构建特色实践矩阵,编写教材5部,形成四大板块。一是思想教育类教材,注重政治理论素养培养。红色宣讲实践项目组织学生连续多年走基层讲述红色故事。“育新课堂”归正教育实践项目联合当地公安司法机关,为未成年在押人员点亮人生之灯。二是产教融合类教材,注重专业技能和家国情怀培养。海外中文教学与文化传播实践项目联动海外10余所大中小学,定期派学生出国实践,同时组织一批学生参加语合中心、孔子学院和民办中文教育机构的志愿服务活动,在世界各地开展中文教学,并持续开展中文线上教学活动。文艺评论实践项目有100余篇影评作品获得市级及以上奖励,一批文稿公开发表。三是素质拓展类教材,注重文化素质提升和综合能力培养。“青春育秀”实践项目联动绍兴市北海小学教育集团,打造多学科融合的主题实践。“把古城还给世界”实践项目深挖历史文脉,创制系列绍兴故事多语种视频,生动展现越文化魅力。四是服务奉献类教材,注重社会责任感培养。支教、助农、助理等实践项目连续多年聚焦公益服务,上千名学生参与,推进产教融合,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成效:从校园试验田到区域样板间

经过多年的实践,“2+X”人才分类培养的实践育人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形成了创新机制。构建“顶层设计+制度保障+运行机制”的完整链条,打造了“三位一体”的项目化实践育人体系,实施“项目实践管理五环法”,通过项目实践有机贯通专业训练、思政教育与国情实践,形成了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融合,实现全程育人精细化管理,创新了育人模式。二是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新苗计划等各级课题50余项,获省市级奖项250余项,获批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入选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的学生作品有5部,实践项目团队获得省委宣传部等单位表彰2次。三是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2+X”人才分类培养改革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获得了同行高度认可与社会广泛好评,《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及中国教育电视台等30家媒体报道,100余篇评论和论文在各级报刊、公众号等平台发表,实践团队短视频传播量突破70万次。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