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等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4月18日 星期
在浙大系雨林式创新生态滋养下——
科技创新力如何转化为企业“生长力”


□本报记者 舒玲玲

高校创新成果从“书架”到“货架”的距离有多远?从一家初创企业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要多久?在浙江大学,前者可能是“15分钟车程”,后者甚至可以“不足5年”。

答案就藏在浙江大学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以下简称浙大总部园)里。从浙大紫金港校区驱车15分钟前往,记者日前跟随“创新创业看浙大”主题调研团对浙大总部园进行了走访调研。

作为浙大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的“创新枢纽”,浙大总部园依托学校各级各类创新平台和高精尖人才资源集聚的优势、优良体制机制的活力,以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用8年时间打造了一个初创项目、准独角兽、专精特新“小巨人”、百亿总部、上市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等共生发展的浙大系雨林式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源与产业链深度共振

一纸红头文件更加坚定了蒋雪冬深耕虚拟电厂赛道的决心。3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出台指导意见,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而此时,蒋雪冬创办的浙江浙达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已经率先在全国建设并运营了10余个虚拟电厂平台,拥有1万多个各类能源节点,成为国内首个实现虚拟电厂平台建设、用户接入、电力交易、电价预测等全链条虚拟电厂业务的技术服务提供商与运营商。

“不是风口来了,我们才站在这里。”蒋雪冬对于产业发展的敏锐把握,从他在浙大电气工程学院和竺可桢学院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学习时就已埋下伏笔。毕业入职浙大电气工程学院和能源互联网技术研究中心后,蒋雪冬的钻研更进一步,还组建起自己的团队。后来“电改9号文”发布,他认识到电力产业新能源发展、市场化改革、智能化转型是未来方向,大有可为。于是2018年,他创办浙达能源,并首批入驻浙大总部园。

初创团队全员来自浙大,技术攻关有浙大做后盾,20%的员工是浙大毕业生,企业发展能享受园区提供的保姆级生态服务……“和许多浙大系企业一样,浙达能源的高质量发展得益于浙大系雨林式创新生态的全方位滋养和扶持。”蒋雪冬感慨地说,他们联合浙大相关实验室和研究团队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不仅开发出电力领域全国首个人工智能调度员,还连续两年获评杭州准独角兽企业。

“校企联合攻关+场景开放”的机制,让更多企业和浙达能源一样,在真实产业环境中实现传统技术迭代升级、“卡脖子”技术落地转化。“浙大总部园边建设、边汇聚、边产出,通过‘招大引强’吸引了天能集团、阜博集团等18家上市公司区域性总部落地园区,并与央国企合作打造产业场景驱动型合作平台。”浙大创新创业研究院院长王玲玲介绍,这背后是高校创新源与产业链的“技术—场景—资本”深度共振。

由杭州市城投集团与浙大创新创业研究院共建的杭州城投未来之星,就是这样一个“基金+基地+招商”一体化创新平台。配套城投产业基金、开放城投集团多领域业务场景,平台首年便吸引100余个浙大系高科技项目入驻,引进C类及以上高层次人才12人,落地市属国企首个院士工作站。目前,相关实验室团队正在推进基于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既有建筑结构加固及韧性提升技术研究,服务城市建设。

全周期服务体系精准滴灌

占地仅0.1平方米,却能覆盖传统健身房大型器械的功能,杭州全进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智能健身镜成为市场宠儿,3月份全网曝光量超100万。全进科技成立于2023年,创始人孙相宇是浙大机械工程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

依托浙大科研资源和基地平台,孙相宇将自己在攻克关键技术难题中的应用和工程思维落地转化,凭借浙大盘式电机技术开发智能健身镜,走出了科技创业的第一步。但初创企业普遍面临资金和资源难题,全进科技也不例外。

关键时刻,浙大总部园挺身而出。为帮助初创企业迅速打开市场、站稳脚跟,园区一边联合学校、政府打造浙大创新育成基地、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浙大成果转化基地等孵化平台,一边配套德水、江芷、创新育成等公益基金,并借助地方政府优惠政策,打出“零租金+公益基金+股权投资+政策补贴”组合拳。

“所有的贴心服务,我们都享受到了。”孙相宇说,得益于园区一揽子扶持政策,公司研发成本降低30%,还累计获得超百万元融资。园区还主动成为他们首个“天使投资方”,不仅采购设备,还帮助对接30余项产业链资源,实现2024年智能健身镜销量突破900台,企业营收同比增长200%。

“企业进入发展阶段会遇到各类复杂问题,每到此时,余杭区支持建立的浙大总部园‘月度协调例会’机制就会发挥重要作用。”王玲玲表示,园区每个月都会和余杭区政府召开例会,反馈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政府相关部门会上门给企业做“一对一”精准服务,实实在在帮他们解决具体问题。

从文三路旧址搬进浙大总部园时,浙达能源作为余杭区重大项目签约落地,可以享受一系列“政策红包”。但专注于技术研发的蒋雪冬团队,对此显然并不擅长。在园区牵线搭桥下,相关部门上门“一对一”指导申报,成功帮助浙达能源获得千万元级研发补贴及相关政策优惠,加速了技术产业化,还顺利完成了省研发中心和省级专精特新等资质申报,帮助企业发展迈上新台阶。2024年刚刚落地园区的启真量子、人形机器人等前沿科技平台,也争取到余杭区亿元级资金支持,推动技术从概念验证迈向工程化落地。

针对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浙大总部园打造了全面且精准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助力企业稳步发展。“浙大总部园就像是学校为我们企业家量身打造的专属校区,核心服务团队成员都是浙大老师,他们像校内辅导员一样用心用情服务企业,遇到问题时主动冲在前面发挥协调枢纽作用,我们在这里发展很安心。”浙大校友、浙江沃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陆慧锋感慨地说。

打造科创型校友经济生态

从2006年踏入浙大校门开始,陆慧锋的人生就与浙大紧紧相连。他先后在浙大完成本硕博连读和博士后研究,随后又创办沃乐科技并入驻浙大总部园。“沃乐科技的快速成长发展,离不开浙大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机制。”他很感念母校本硕博一贯式培养体系。这不仅夯实了他的学科基础,更培养了他攻克前沿问题的专业素养,同时也让他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

沃乐科技是光伏废水处理领域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核心技术“高效低碳生物脱氮工艺”能有效解决传统工艺占地大、成本高的难题,实现节约场地50%、降低处理成本60%。去年,沃乐科技完成两轮融资,其中均有浙大系投资机构参与。陆慧锋坦言,园区提供了“浙大校友投浙大校友”的资本支持,搭建了国际产业合作网络,帮助他们顺利落地资源利用中心、拓展全球市场,公司营收增长迅速并进入上市辅导期。

作为服务浙大科技成果转化和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重要平台,浙大总部园始终秉持“服务浙大师生校友创新创业”初心,依托全球浙大校友网络,打造“校友创业—校友服务—校友投资”三位一体的校友经济生态。沃乐科技的快速崛起正是“校友经济+产业赋能”模式下科技与市场深度耦合的生动写照。

在浙大总部园,有的企业找到校友投资,有的企业找到校友合作伙伴,还有的企业孵化出了更多新的校友企业。

被一段悠扬流畅的钢琴曲《梁祝》吸引,记者发现,在黑白琴键上“十指”翻飞的竟然是一个钢琴机器人。这款钢琴机器人是杭州市余杭区海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推出的“爆款”,全身拥有31个自由度,通过轻量化高精度灵巧手、仿人臂和高性能运动控制算法,能够驾驭50多首不同风格曲目的灵活演奏。

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是浙大和余杭区共同支持打造的科技创新平台,以人形机器人为牵引开展技术攻关,已经产出一批高质量机器人技术成果和标志性产品,校地共同引育了10余家机器人创新企业。中心副主任宋伟介绍,他们的团队擅长研究人形机器人的智能感知理解,研发重点放在“上半身”,而同为浙大系企业的杭州云深处科技有限公司也在研发自己的人形机器人,但他们更擅长腿足部分。“我们的研究刚好互补且各有优势,已经签署合作协议,计划共建杭州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围绕‘强脑’与‘强体’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打造杭州公版机器人。”宋伟说,目前双方正在组建公司,预计5月召开产品发布会。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