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新闻聚焦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5年4月18日 星期

温商院:评价杠杆撬动“以体育人”


□本报记者 朱郑远 通讯员 叶锡环

前不久,温州商学院组织开展2025年上半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学生健康指标持续向好,体质测试优良率较去年提高了3.2个百分点,合格率达到94.5%。数据的背后,是温商院多年来坚持以体育人,通过体育教师评价改革、分层分类教学、打造多元化赛事体系等方式,助力学生健康成长的制度设计。

95后乒乓球教练程含笑入职仅两年就破格晋升了中级职称。他感慨地说,学校在职称评审上打破论文导向,认定凡带队参加省级以上赛事取得前3的,等同于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针对体育教师较为年轻的特点,学校独创“双师带队”模式,每支队伍配备资深教授与青年教师,资深教授为青年教师量身定制“发展清单”。

以男篮校队为例,温商院体育健康教研室主任吴华慧与90后助教翟林修搭档,前者把关战术体系,后者专注体能特训。这种“经验+活力”的组合让男篮校队勇夺省第16届大学生运动会篮球比赛男子甲组第5名,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吴教授不仅传授相关理论与实践知识,还为我制定了‘青年教师—学科骨干—优秀教师’的成长计划,让我更加明确了未来的发展路径。”翟林修表示。

评价改革调动了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不仅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更注重体育技能的培养,平时也更热衷于组织各类体育赛事与活动。和程含笑一样,近3年该校已有8名体育教师获得破格晋升。

“以往的体育课对我来说强度不太够。”学生小李表示,从去年开始,他改选了专业化的田径训练课,训练时长可以转化为体育必修学分。原来,温商院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打破传统“一刀切”的体育教学模式,构建起“基础普及+特长培养”的双轨体系,除了打造27门体育选修课,还针对运动特长生推出19门训练课,入选校队的学生通过系统化训练可置换体育必修学分。

学生找到了真正喜欢的运动项目,学校也储备起大量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国际学院2023级学生郭叶舟通过校园宣讲得知学校有开展击剑运动,便选择了击剑体育选修课。后来她参加第28届全国大学生击剑锦标赛,获得女子重剑个人、团体两项冠军。

温商院分层分类的体育教学改革让更多天赋型学生在竞技场上大放异彩。在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男子4×100米项目上,校代表队一举打破赛会纪录;校游泳队蝉联省大学生游泳锦标赛男子4×100米自由泳冠军……学校创新推出“荣誉学分”转换制度,省赛获奖可置换素质拓展学分,训练馆荣誉墙也会及时更新获奖运动员信息,形成“训练—竞赛—激励—反哺”的良性循环。

记者了解到,温商院已正式起草三年体育强校行动计划,体育文化节、各类体育赛事活动、千人荧光夜跑等均已明确具体负责人与推进时间。其中,体育文化节贯穿全年,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特长,共设置运动会、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等8项大型赛事。

“我们希望营造‘天天有训练、月月有赛事’的体育氛围,引导学生走出寝室、参与运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中找到成长支点。”温商院院长助理谢世民表示,今年学校还新增休闲体育专业,注重体育与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培养具备体育管理、运动康复等方面知识的专业人才。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