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新闻聚焦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4月15日 星期

深入实施“新财经战略” 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财经大学
——访浙江财经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魏江

□本报记者 汪 恒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使命。近日,记者走访了浙江财经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魏江表示,学校将深入贯彻全省教育强省建设大会精神,大力弘扬“六干”作风,深入实施“新财经战略”,凝练办学特色,高标准落实“一校一策”方案,以更大力度的改革创新,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财经大学,奋力为高教强省建设贡献浙财力量。

记者:当前,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加速演进。财经院校的传统发展模式面临挑战和冲击。学校如何应对新形势,在办学治校、育人育才上加快创新步伐?

魏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财经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纵观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和全球经济中心的转移,我们坚信:没有强大的金融就没有强大的国家。强国建设,财经必有作为,财经大有作为。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战略目标明确提出要发展科技金融、数字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和普惠金融。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迫切需要重构财经学科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新型金融人才。“新财经战略”就是学校顺应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需要、高教强省建设需要,以新理念、新思路、新范式突破学科边界、组织边界、学校边界,构建新学科体系、新培养体系、新生态体系、新治理体系“四新体系”,形成学科、科研、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格局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模式,走出一条“跳出财经发展财经”的、具有浙财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高质量发展之路。

记者: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学校如何高效响应时代变化,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魏江:学校明确提出要聚焦长期主义,培养10年、20年以后的中流砥柱型财经人才,并由此建构起“完全的人物”——“K+MAQ”型人才的基本画像,其中,K是Knowledge(知识),M是Morality(情操),A是Ability(能力),Q是Quality(素质)。除了掌握知识,学生还要拥有高情操、高能力、高素质。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我们将全面推行“财经×数智”“财经×科技”“财经+产业”改革,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浙财方案”。具体来说,一是搭建科教融合型人才培养高地,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建好省级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文华创新学院、浙江研究院,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二是搭建产教融合型人才培养高地,建好盈阳金融科技学院等高水平产业学院,深入推进“财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是重塑管理底层组织体系,改变“专业建在学系上”的传统做法,实行“项目主任+班主任+辅导员”铁三角式人才培养管理组织改革;四是实施通识教育改革,加强通识教育课程评估,杜绝“假通识”“空通识”“水通识”课程。

记者:作为全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如何在走在前列上更有作为,更好面向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和领域前沿?

魏江:在数字化、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上的学科体系将成为未来的战略支撑,因此建立在人工智能技术上的学科体系将成为服务人才培养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学校就此提出“新学科体系”,即以应用经济学登峰学科为引领,以工商管理学、统计学等特色学科为协同,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等基础学科为支撑,各学科按照“交叉融合性、战略需求性、自身独特性”要求进行建设,形成学科、科研、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格局。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学科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源泉。学校这几年学科蓬勃发展,我们要下好规划“先手棋”,继续走在前列,争取更上一个台阶,向登峰学科、“双一流”挺进,切实增强学科核心竞争力、社会贡献度和国际影响力。

学校始终坚持在深化改革创新中加快建设一流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集群。目前,学校也重点遴选组建了现代财税理论与政策、政府监管理论与政策、数智金融与风险管理、数字创新与管理、新经济统计监测与智能决策等学科领域的战略性学科团队,加快构建数智财经、科技金融、数智创新等前沿战略学科方向。

记者:聚力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学校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上有哪些举措?

魏江:学校坚持党管人才,坚持人才首位战略,出台实施“引得进、育得强、用得好、留得住”的“新财经”人才方案。

一是以“大人才观”完善引育链条。精准靶向引才,构建引才数据库,在供给端明确“去哪引”。狠抓人才自主培育,构建“预申报、申报培训、定期跟踪进展、专家指导、汇报交流互鉴、实战演练”的全链条工作机制。扎实推进战略性学科团队建设,充分发挥“新文科”引育人才优势。二是以教科人一体化完善人才流动共享链条。推进“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的结对合作机制,建设“一院一产业”“一院一平台”。逐步完善人才流动共享激励制度,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最大限度释放人才活力,助力人才成长。三是以“近悦远来”完善人才成长发展链条。建设人才服务“一部门一清单”“一院一品牌”。深化“人才会客厅”共建机制,构建“1+N”人才家园体系,搭建人才沟通交流平台。稳步推进教师分类评价改革,建立交叉学科人才评价标准,单列“绿色通道”支持特别突出的人才,激发人才发展动能。

记者:学校如何深化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护航?

魏江: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我们从战略指引的学科治理、质量贡献导向的学术治理、价值导向的行政治理与资源保障的空间治理出发,提出“新治理体系”。

一是创新学科治理。按照“平台集成,项目牵引,团队攻关,生态支撑”的思路,建立跨学院、跨学科的学科治理机制,实现学科创新要素充分流动、学科资源高效整合,促进学科交叉、会聚与融合。二是优化学术治理。尊重大学学术组织特性,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优化学术组织架构、学术管理制度、学术评价机制,形成鼓励创新、公平竞争、能上能下的学术治理格局。三是完善行政治理。实施“干部队伍提升计划”、精准放权的“一院一策”改革,建立筹资目标责任制和项目制财务治理机制。四是拓展办学空间。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加快下沙、文华校区功能调整和资源优化,不断推动生活园区提质,切实增强师生的幸福感、获得感。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