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推动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突破口和牵引性举措。自省委省政府在舟山等一市三县开展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试点以来,各试点地区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补齐教育短板,增强当地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本报今起推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教育答卷”系列报道,关注改革中的典型经验和样本。
本报讯(记者 邵焕荣)今年秋季新学期,舟山市直属小学共计划新增14个教学班,需新进教师30余名。如何在不“增编”、不“招新”的情况下弥补这一师资缺口?
近日,舟山市教育局启动了新一轮教师编制市域统筹调剂工作,计划依托全市教育专项编制“周转池”,从各县(区)向市本级跨区域调剂富余教师。
舟山地处海岛,教育布点散、规模小,教师编制使用效益不高。近年来,随着学龄人口结构变化和流动加快,除市本级面临教师编制缺口外,各县(区)教师编制均超出省定标准。同时,小学阶段超标准问题严重,而初中随着生源变化或将出现新的编制短缺。
为破解这些难题,舟山以试点推进全域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为契机,大力实施中小学教师编制“市管县用”改革。
编制“市管”是关键一招,其核心在于解决3个问题,即该配多少、超过部分怎么办、不足部分怎么补。为摸清全市各县(区)教师编制使用情况,市、县(区)两级调研了全市所有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在此基础上由市委编办、市教育局牵头,对各地义务教育教职工编制总量进行测算和核定,并将超标准部分按年度10%~20%的比例统筹纳入全市“周转池”,作为市域定向调控的总盘子统筹使用。同时,建立与学生流动趋势相匹配的教师编制保障方式,每学年由县(区)申请用编计划,市里审定和调配。
据介绍,为保障此次改革顺利推进,舟山不仅以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印发了《市域一体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和人员统筹优化实施方案》,还专门组织召开了市级层面的专项推进会。
“改革刚启动时,有些县(区)担心宝贵的教师编制被削减,好老师被调走,有些老师则担心调剂后会被区别对待。”市教育局组织人事处处长包海忠介绍,舟山为此特别设定了“不动编”“不掐尖”“一视同仁”3条红线:只调剂使用权,不动县(区)编制所有权;调剂名单由县(区)提供,市里把好考核关,在保质量的同时做到不掐尖;承诺对被调剂教师在个人发展、福利待遇等方面一视同仁。
改革实行一年来,得到了县(区)、学校、教师各方一致认可。“去年我校扩班9个,所需23名教师均由市域统筹调剂而来。这批教师来了就能上岗,提升了教学质量,还优化了校内的师资结构。”舟山第二小学北校区副校长朱立英说。
截至目前,舟山已累计周转使用编制152个。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陈海波表示,舟山力争用6年左右时间逐步解决义务教育教师超标准配置编制和人员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