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 澜
产教关系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绕不开的关键问题。为构建紧密的产教关系,2021年以来,我省大胆尝试,按照校企共建共享模式,累积立项建设了3批次61家现代产业学院,实现了3个“全覆盖”——11个设区市全覆盖、“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全覆盖、不同层次本科高校全覆盖。
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现代产业学院发挥了哪些作用?创新之处在哪里……近日,记者前往杭州、宁波、温州、台州等地的多家现代产业学院进行了调研采访。
双向奔赴 深度共建
长期以来,校企合作过程中,“校热企冷”的情况屡见不鲜。现代产业学院的出现破解了这一难题,通过创新管理方式,实现校企的双向奔赴。
记者了解到,为增强现代产业学院多方办学主体的黏合度,加强区域产业、教育、科技资源的统筹和部门之间的协调,按照教育部出台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各产业学院都组建有多方参与的理事会。在理事会的领导下,各单位厘清权责、各司其职,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资源的目标开始走向现实。
浙江农林大学现代粮食产业学院建立了政校企共同参与的产业学院理事会、教学指导委员会、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决策咨询委员会等13个专家指导委员会。在理事会的安排下,各主体进行了详细分工:学校负责配置专门的教师和管理编制,同时,为学院提供专门的产业学院大楼,搭建粮油储检、粮油精深加工、粮油信息化、粮油经济学等四大产学研平台;学院与省级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用人单位三方围绕产业人才需求,共建共管,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省农业农村厅、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提出用人需求,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核定编制,省财政厅提供培养经费,省教育厅提供招生指标,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负责为学院提供充足的“双师型”师资、教学资源和基地保障,确保毕业生100%从事粮食生产、经营管理,真正实现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
同样,在政校企共同参与的理事会指导下,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产业学院获得了政府在科技、人才、金融、产业等方面共计22条政策支持,建成了70万平方米的孵化产业园区,合作企业投入产教融合基金、行业奖学金等5000万元以建设教材、课程、师资、实训平台和实践基地。
宁波工程学院杭州湾汽车学院办学理事会由宁波工程学院与宁波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宁波市教育局、吉利集团、上汽大众共同组建。“一些重要事务由理事会开会决策,各方代表都有发言权。”学院党委书记柳艾岭介绍,理事会制度下,企业和地方政府都愿意大手笔投入,例如新区政府先后拨款5000万元资金,用于校区基础建设与办学条件改善;吉利集团、上汽大众、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等企业捐赠NVH实验室声学处理设备、6台博锐整车、9台发动机、9台变速器等实验教学设备。2024年,吉利集团投入2600余万元共建汽车零部件检测实验室,用于师生科研与实践教学课程开展,投入20余名工程师与学院共同开展“双元制”教学,探索新能源汽车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模式。
聚焦产业 紧贴需求
《指南》提出,“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重点是应用型高校,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不难看出,助力区域产业发展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关键。
这一点,从61家学院的名称就可窥见一斑。现代生物产业学院、纺织新材料现代产业学院、机器人产业学院、集成电路产业学院、大宗商品现代物流产业学院……参照的是“315”科技创新体系,对应的是“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这些新兴产业是浙江发展的重点,也是急需高素质产业人才的重点领域。
温州大学与温州市瓯海区政府共建的温州数据研究院(温州大学浙南数字经济产业学院)坐落于温州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之一的中国(温州)数安港。为贯彻落实温州市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研究院聚焦制造业、医疗健康和交通运输等领域的研发需求,2024年度相关团队获“科技副总”专项经费95万元,横向课题签约达200万元,研发完成数据产品6项,孵化企业实现产值2420万元。
走进浙江工业大学数字化制造现代产业学院,最抢眼的是一楼的叶片智能制造生产线。“这条与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产教研深度融合的生产线,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试验田。”执行院长潘柏松告诉记者,学院依托学校在各地的研究院,建了8个分院,它们主攻的数控机床、汽车零部件、轴承、减速器等高端装备及关键基础件,都是相应区域的特色产业。
紧贴地方发展需要办学,让相关高校的毕业生备受企业青睐。柳艾岭告诉记者,自2014年实行校园、产业园、研发园“三园融合”人才培养路径以来,已有5000余名本科生从这里毕业,其中有四分之一在宁波前湾新区汽车城就业。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辅导员王何娜坦言,依托地方分院,学生早早接触对口企业并提前达成就业意向,如今毕业生不再扎堆杭州,也愿意到其他有智能制造企业的地市就业。
携手产业 创新育人
现代产业学院,本质还是学院。“学”字当头,更要坚持育人为本。5年多来,不少产业学院在育人模式上深钻研、下苦功,走出了产业育人、协同育人的特色路径。
周一到周四到台州走访企业收集问题,周五、周六在杭州做研究……这是潘柏松本学期的工作表。作为产业学院执行院长的他,同时也是台州研究院院长。“收集到的问题我会进行分类,个性化的问题可以作为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课题,共性问题和前沿问题会分配给硕士生和博士生作科研项目。”潘柏松介绍,他常常带学生一起下企业,让学生在与企业工程师对话的过程中,开阔眼界,更好地了解产业发展。
浙江农林大学现代粮食产业学院在培养方案上动脑筋,以培养供给侧与粮食产业需求侧无缝对接为导向,构建了校内校外双导师“313”递进式人才培养方案,即3年校内学习、1年共建单位实践、3个暑期校外实习,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从校园到企业,职业能力递进式人才培养。
合作多年,宁波工程学院杭州湾汽车学院与企业共同编写了《数控铣削编程与操作训练(第三版)》《机器人焊接项目化教程》《焊接机器人系统操作、编程与维护》等新形态教材11部,企业师资占专任教师的40%、企业导师担任毕业论文(设计)导师的占45%,企业真正撑起了学院育人的半边天。而浙江工商大学中国(杭州)跨境电商学院的“跨境电商大讲堂”一门课就汇集了30多位政企学界专家。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学院还根据学生需求推出了多种培养形式。浙江工商大学中国(杭州)跨境电商学院有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微专业)、创新班、课程修读(复合型人才)、慕课西行等多种形式,至今已有近5000名中外学生和企业学员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完成跨境电商知识科普和系统化学习;温州数据研究院试水数据治理与数据资产管理微专业、人工智能创新班与研修班等,主动适应不同基础的学员需求。
高校是创新人才汇集地、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和科技创新成果集聚地,做实做强现代产业学院,以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育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增势赋能正当其时。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布局建设更多高水平的现代产业学院,更好地助力浙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