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学前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5年3月28日 星期

“玩纸吧”,放飞每个孩子的艺术梦


□杭州市红缨学前教育集团副园长 林 玲

在杭州市红缨学前教育集团西岸幼儿园壹粒园区,有一处专门为孩子开辟的艺术空间,名叫“玩纸吧”。在这里,我们希望每个孩子的每种艺术表达都被看见;在这里,我们希望每个孩子的艺术表达都被支持;在这里,我们希望孩子发展的是艺术,又不仅仅是艺术。

想打破常规样态的艺术专项活动室,我们选择先从原来的空间布局着手,展开了“去柜”行动。所谓“去柜”,就是将原本在这个空间预设的各种艺术内容与相应的材料柜、操作桌全面撤除。顿时,“玩纸吧”原来开阔、明朗的样子回来了,整个空间回归到了开放自然的状态。

什么样的艺术空间才能让每个孩子的艺术灵感迸发?我认为,一定是让孩子跟大量材料充分接触,又没有约束的空间才更能激发创作灵感。于是,我们决定“玩纸吧”只能投放纸。一场“填纸”行动就此展开。在“填什么纸”“怎么填纸”上,我们可是下足了功夫。在纸张选择上,从不同颜色、多种功能、丰富质地3个维度出发,共选择了报纸、宣纸、厨房纸、雪梨纸等16种纸张。在投放方式上,将纸张通过长短不等、大小不一的撕剪处理,并以统一投放、自然混合、直接平铺的方式充盈整个空间的地面,让“玩纸吧”艺术空间释放出“来玩纸吧”的邀请信号。

为了让孩子们在“玩纸吧”能够更本真、更个体、更多元地进行艺术创作,我和教师又对活动规则进行了商议,最后我们达成了“3个0”的共识,那就是:给孩子的束缚是“0”,给孩子的示范是“0”,给孩子的规则是“0”。每个年段的孩子都有其独特的艺术想法,都是创作的主导者。教师要做的就是在这样一个不设置玩法规则的环境中,发现每个孩子多元化表达的喜好。

基于此,走进“玩纸吧”的孩子充分享受到了创作的自在与自由。孩子可以自主决定怎么玩,自在选择在哪玩,自我调控玩多久,自由邀请和谁玩。其实,释放了孩子,也就解放了教师。在同一个空间里,打开界线的孩子产生了无数个创作灵感。被解放的教师,更是看到了每一个充满创作想象力的孩子。他们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着,每个孩子想创作什么、如何创作,以及新的创作需求:“小班的那个孩子把各种纸不断围在身上,是想要做一条能穿的纸裙”“大班的那个男孩蹲在地上剪纸条,其实是在用它们拼他最新认识的汉字”“还有那群孩子不断地跑东跑西,原来是在找硬的材料辅助让纸变得有造型”……就在这种“你玩、我看”的松弛状态中,我惊喜地发现,教师开始看懂每个孩子的需要。

当教师学会了辨识孩子的创作需求之后,他们开始灵活地变换身份,生成各种策略支持孩子创作灵感的再生长。有时,教师是材料搬运工:当孩子对制作纸裙感兴趣时,提供一个模特假人,让孩子的创作更有情境趣味;再提供一面落地镜,让孩子能够直观地欣赏自己作品的全貌;还提供一些裙子设计的大海报,进一步支持孩子深层次的创作灵感。有时,教师是作品呈现的设计师,将一个孩子拼字的作品贴到一旁的落地玻璃上,协助孩子开展相互模仿、对称轴连剪、相近字等创作。也有教师化身为游戏升级的开发者,将不同颜色的彩纸组成一块“画布”,画笔则是双手或是手中的小刀。路过的孩子、教师或家长,可以通过撕折、刻画等方式进行创作。

在21天的探索中,“玩纸吧”艺术空间里诞生了171段视频、2047张照片,总结出15种支持策略。“玩纸吧”转变的过程,是教师具身体验孩子艺术创作从“僵”到“活”、艺术教育指向从“偏”到“全”的过程,更是每个孩子创作力量彰显的过程。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