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等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3月21日 星期

一路播撒 一路生花
浙江音乐学院持续擦亮“文艺轻骑兵”实践育人品牌

□本报记者 舒玲玲

“我是一名‘文艺轻骑兵’。”每每介绍自己,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学生王刘最先亮明的便是这层“身份”。紧随其后,才是省委宣传部“00后talker”理论宣讲团成员、全省高校思政微课大赛特等奖获得者、省新世纪人才学院学员等其他头衔。

在浙音,“文艺轻骑兵”是一支队伍,成员遍布各院系专业,化整为零深入基层“送文化”,服务行程累计逾10万公里;更是一个实践育人品牌,将课堂教学成果融入群众活动与基层实践,产学融合扎根舞台“磨精品”,培养了一大批服务基层强、专业水平高、综合素养优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也为艺术院校实践育人体系建设与创新提供了探索性方案。

铁打的队伍,流动的“兵”

以一曲小提琴独奏留住过往行人,以一出折子戏吸引远近目光,以舞蹈串烧点亮南太湖夜经济……浙音“文艺轻骑兵”已经连续两年走进湖州南太湖新区,为老百姓带去视听盛宴。透过喧嚣回望,浙音团委书记徐晓昀至今仍记得两年前新区有关部门吐露的无奈——“南太湖的夜晚很美,却吸引不来年轻人”,他们希望借浙音之力改变这一现象。

近年来,类似的民生“点单”不少,浙音选择优化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文艺轻骑兵”来“接单”“配送”,实现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尽管各地诉求不同,但是从接到任务开始,浙音选人组队、舞台策划、节目创排的流程快且有序。“我们会根据场地条件、节目内容和演出要求的不同,按需组建‘文艺轻骑兵’队伍。”徐晓昀说,除了积极认领基层服务清单,学校还要求“文艺轻骑兵”必须跨年级、跨专业组队。

底气来自学校全员卷入的氛围和海量节目的保证。记者了解到,每年9月,浙音“文艺轻骑兵”都会启动招新,学生们带着最擅长的节目报名,表演者和表演曲目共同充实进节目资源库,每年动态增补。“把底盘做优做大,才能保证散出去的每支队伍都轻便、精干、灵活。”徐晓昀介绍,“文艺轻骑兵”以10余人的小微团队为主,能更好地适应“多、小、散、远”等各种特殊地理环境,将优质的文艺资源输送到最边远、最需要的地方,进而实现“思创”和“专创”融合。

据悉,为鼓励更多学生参与“文艺轻骑兵”实践活动,浙音还将实践育人环节纳入必修课程,专门设立社会实践学分模块,并出台了文艺下基层比学赶超机制、“文艺轻骑兵”全流程管理机制等一系列制度,严格把控实践教学的数量与质量。截至目前,“文艺轻骑兵”已覆盖全校超八成学生,成为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

赋美的同时,望见成长

乘坐4个小时大巴后,换乘80分钟客船,再坐车辗转20分钟,浙音“文艺轻骑兵”一行10余人最终抵达岱山县。接下来的4天里,他们为岱山居民、舟山绿色石化基地的员工接连奉上了两场文艺演出。时值2024年春节假期,声乐歌剧系大五学生祝艺校即便在家也没放松练习,相关曲目每天都要练上好几遍。

为打造多点、高频、流动的文艺景观,我省自2022年启动“文艺赋美”工程,浙音“文艺轻骑兵”是冲锋在前的骨干力量。祝艺校从大二开始加入“文艺轻骑兵”队伍,已累计参与“文艺赋美”等活动20余场。“学校教知识、社会教阅历,只有真正走到老百姓中间,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文艺作品,也让我能更从容自信地在观众面前展现自己。”祝艺校说,这几年里,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街头巷尾,抑或是文化礼堂、艺术街区,他都曾在那里唱过、演过、讲过。

不同于专业舞台的成熟与规程,“文艺轻骑兵”的演出几乎都要从零开始。前期对接、策划、筹备,演出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突发状况,以及后续的调研、总结、宣传,每个环节都要学生亲力亲为,常常一个人当两三个人用。“演出各环节的工作我基本都承担过,慢慢地,我从跟着老师演到组织大家演,后来也能独立策划一台戏。”祝艺校逐渐成长为能胜任多重舞台角色的“六边形战士”。

得知家乡绍兴想要举办一场文化下乡活动,祝艺校主动对接当地文旅部门,策划打造了“夏听山阴·述说我们心中的家与国”演出活动。提前两个月选人组队、编排节目、联系场地,祝艺校不只邀请越剧系学生专门编排了越剧《十八相送》,他自己还特意学唱了一曲绍兴莲花落,并首次演绎导师解本康运用越剧曲牌创作的越歌《初夏江南》。其间,他还以“鉴水悠悠家万里,交润之江谱新篇”为题,为当地百姓作主题宣讲,让他们在欢歌笑语中感悟绍兴文化。

“在舞台上锤炼专业技能,在舞台下学习待人接物,‘文艺轻骑兵’带给学生的成长是全方位的。”徐晓昀感慨地说,学生们还会将基层采风、一线调研的成果带回课堂、创编进作品、转化成竞赛或科研项目,产生实实在在的教学成果。譬如,作曲与指挥系学生李诗琪致力于民歌的改编与创新,她改编的《四季风光》《秧歌调》等作品被收录进《玛林巴教学曲选(中国民歌)》,改编的《采茶舞曲》《鸿雁》等多首作品也备受好评。

“研、送、培、创、运”,多元育人

这几日,浙音戏剧系实践教学教研室主任徐耀芳正忙着指导学生完成瑞安高腔的万字调研报告。瑞安高腔是“浙江八大高腔”之一,但知之者甚少,属于濒危剧种。每次率“文艺轻骑兵”走进瑞安,徐耀芳都会和学生一起进行田野调查、口述采访、资料搜集,一点点捡拾瑞安高腔这一瑰宝。

2023年5月,浙音戏剧系与瑞安市越剧团(高腔传承基地)正式签订了教学实践基地合作协议,“文艺轻骑兵”去瑞安去得更勤了。徐耀芳还专门组建了瑞安高腔调研团,以拍摄瑞安高腔推广视频为核心任务,带着学生系统梳理了瑞安高腔的发展现状,记录、再现了她携手一级作曲家蔡南正创排瑞安高腔经典剧目《琵琶记·吃糠》的历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宝贵的实证资料。

“这是瑞安高腔在现代舞台上零的突破。”徐耀芳感叹,全国348个剧种有近三分之二处于濒危状态,她格外重视对濒危剧种的剧目传承、文献研习、剧目挖掘与复排、传承人培养、非遗推广、学术研究等工作。“我们在瑞安市越剧团建教学实践基地,就是要打破濒危剧种家族式传承的壁垒,用现代学徒制模式在剧团内培养瑞安高腔传承人。”她说。

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浙音的实践育人体系,也与浙音“文艺轻骑兵”实践育人品牌打造的“文化调研(研)—文艺下基层(送)—公益培育(培)—品牌创建(创)—文化空间运作(运)”的“五位一体”递进式实践模式一脉相承。“文艺轻骑兵”打破了以往“一实践、一时段、一主题”的单一性实践模式,通过探寻基层文化基因和文化发展需求,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地方研究制订文艺帮扶实践方案,解决基层文化供需不足、基层文艺人才青黄不接、基层文化活动组织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我们要在做好研、送、培的基础上,打造适合当地文化、贴近群众需求、符合群众能力的品牌活动。”徐晓昀表示,针对基层文化空间日益增多、运营日益困难等实际问题,学生们还会与基层合作规划文化场地使用、定制运行手册、协助高效运营,真正实现基层文化服务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形成从单一实践到多元培育的“五位一体”递进式实践综合育人新机制。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