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童抒雯 通讯员 娄沛莹
“小朋友们早上好!”每天清晨,宁海县岔路镇中心幼儿园园长叶玲玲早早地站在园区门口,笑意盈盈地迎接每一名幼儿。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声亲切的问候,这是一份来自园长妈妈的专属问候。
今年46岁的叶玲玲已经在学前教育的土壤上辛勤耕耘28年了。曾经的她用青春播撒梦想,而当下,她选择用热爱坚守梦想,让每一名幼儿能够“快乐出发,相遇美好”。
晨间入园时的问候是叶玲玲多年以来的工作习惯。对她来说,这是她走近幼儿、了解幼儿的最佳路径。岔路镇中心幼儿园属于农村幼儿园,在园幼儿多数为留守儿童。因此,幼儿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了叶玲玲最牵挂的大事。
有一次,当其他幼儿都高高兴兴地走进幼儿园时,一个泪流满面的男孩吸引了叶玲玲的目光。询问后,叶玲玲得知男孩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亲情的缺失让男孩少了安全感。此时此景,叶玲玲的心中泛起涟漪,她决定以身作则,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为此,她调阅了每一名幼儿的档案,还组织教师对园里所有的留守儿童进行家访,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并及时给予他们帮助。
都说一位园长就是一面旗帜,园长的办园理念决定幼儿园的办园风格。作为革命老区乡镇的岔路镇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每一处历史遗迹的背后都藏着让人感动的故事。叶玲玲敏锐地意识到红色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意义。她以“快乐教育”为办园理念,并把这一理念渗透到环境、管理、课程、家校和团队这5个环节中,努力让红色基因成为幼儿成长的底色。
如何用好周边资源,激发幼儿的爱国热情和家乡情结?“千里之行,始于跬步。”这是叶玲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基于“快乐游戏、自主体验、浸润生活、文化传承”的课程理念,思索再三后,叶玲玲决定,从开发幼儿园的特色课程开始。
在叶玲玲的带领下,教师们利用空闲时间走访革命根据地,深入当地挖掘红色资源,开发红色系列活动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套《红梅活动课程》的红色系列园本教材。光有教材还不够,叶玲玲希望幼儿们能在沉浸式的环境里汲取更多养分。于是,她带着教师们一起创设“红馆”“红色游戏场”“红梅展厅”等多个学习场域,让幼儿们在游戏中感受红色精神,在环境中浸润红色文化。据了解,由她带头设计的《老区幼儿园“五红行动”的实践研究》还被列为宁波市十大红色教育成果之一。
作为教育工作者,叶玲玲不仅是课程改革的探索者,更是团队成长的引领者。在教师们的心中,叶玲玲就是团队的“大家长”。她的一句“不要怕,有我在”是教师们的定心丸。无论是工作中的难题,还是生活中的困扰,她总是耐心倾听,尽力帮助。她常说:“我们是一个大家庭,只有人人开心,团队才能高效运转。”
为了尽快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叶玲玲还组建了“鸿雁”学习共同体,选拔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帮扶对子。与此同时,她还制定了“三色三格”培养计划,按照“绿色(新教师)、橙色(发展型教师)、红色(骨干型教师)”对教师进行分类,并为其量身定制成长平台,让教师们在各自的领域找到快速成长的最优解。在叶玲玲的带领下,幼儿园形成了一支团结合作、博雅乐教的教师团队。教师们在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教研氛围日益浓厚。
28年的坚守与热爱,叶玲玲将岔路镇中心幼儿园打造成了一片充满红色文化与“快乐教育”的沃土。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红色教育”的真谛,带领师幼向着快乐出发,收获一路美好。